首页>新闻 > 正文

我们熟悉的温江,被他写成了诗→

来源:温江融媒 2025年07月03日 21:51
图片


 


近日,一组描绘温江风情的组诗《温江,一条温暖的河》在封面传媒首发后,引发广泛共鸣,众多读者在朋友圈转发分享,盎然的诗意持续流转。


 


这组诗以温江自然与人文为经纬,描绘了金温江诗意灵动的城市画卷。温江融媒记者在朋友圈发现这组诗作后,瞬时被诗中熟悉的城市意象和流淌的诗意所打动,第一时间联系到作者王耀军进行电话专访。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王耀军

温江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温江之水既流淌着古蜀国青铜的冷冽光泽,又蒸腾着藤椅茶碗的烟火暖意,不少亲友都住在温江,经常来温江,让我对温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温江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市井气息,激发了王耀军提笔书写的创作灵感,让他的文字在古韵与今风之间自然流淌。


 


据了解,为感受温江的人文肌理和城市脉动,王耀军多次探访鱼凫古城遗址,漫步在杨柳河、江安河畔,穿行于街巷之间,在搭乘地铁中体验时空交错。在他眼中,温江是古蜀文明的活态标本,历史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锈蚀的月光沉在河底,地铁的流光划过青铜纹路,五千年的鱼凫文明与市井烟火在街巷间叠印,织就震撼人心的时空画卷。







这组诗以水为脉串联古今,从杨柳河的轻盈身姿到鱼凫古城的幽深记忆,最终抵达当下温江的脉搏。王耀军将此次创作视为“在时间纵深中展开一幅灵动的诗意地图”,更是一次“打捞液态地方志”的生动实践。“只要‘江安河还在溶解云影’,我手中的笔就不会为温江搁浅。”王耀军说,温江的诗意远不止于此,他将继续用诗句记录这座城的温度。未来更期待为温江谱曲,让“温江这条温暖的河”在跃动的音符中诗意流淌。


 


让我们一起赏读

↓↓↓


温江,一条温暖的河(组诗)



柳枝在河边垂下钓线


鱼的笑声沉入波纹的底部


柳枝在河边垂下钓线


月光被折叠成发卡


整条河流便盘起了发髻


杨柳河,扭动她的水蛇腰



鱼儿穿梭在石桥的肋骨间


锈蚀的月亮嚼碎了


冬天封存在水中的记忆


而萤火虫提着玻璃灯笼


在水草丛中,翻找


被潮汛划伤的宁静



蝉鸣滴落在树叶上


涟漪举起空酒杯


所有的倒影都在摇晃中


褪色成宣纸边缘的深深折痕


直到路灯剪开薄雾


有人用指尖蘸取波纹


在镜中画下一片倩影



河水在拐弯处打了个死结


我们湿漉漉的影子


正被暗流慢慢拆解


化作半截杨柳、半截渔线


和一串


永远够不到对岸的省略号



穿越青铜与地铁的缝隙


此刻,我漫步鱼凫古城


寻觅蚕丛、柏濩、鱼凫的踪迹


地底的青铜器是否正在发芽


地铁隧道里,似有


一尾五千年前的玉璧在游弋



古蜀国的面具,被鱼纹绘成了


饮马河畔的霓虹。我们整夜不眠


倾听金乌啄食星辰的声音


直到岷江河张开扇形的手掌


洄游成游动的版图



当鱼凫王举起玉璋的刹那


柳城内翻涌起青铜色的潮汐


街角咖啡杯底,或许正沉睡着


未曾解封的甲骨文


而泥土在生长——


商周陶罐的裂纹,被光芒


重新嫁接成另一种记忆



当玉琮在博物馆的恒温箱中


重获呼吸,所有沉睡的青铜面具


以及鱼族、鸟族的子孙们


都将在黎明时分,睁大眼睛


凝视这世界的茫然



温江,一条温暖的河


在鱼凫王封树定界的疆界内


无山无丘,但有柳树,能曲能伸


岷江的雪水流进汶江也变暖



我们穿过温江,在方言浸泡的藤椅上


凝视鱼群游弋在茶碗的倒影里


悬停,如万春楼上那幅古老的年画



黄昏的市集将烟火折叠


放进南薰大道两边的皱纹深处


青菜萝卜的切口,渗出农家乐的清香



池光弄花影,像星辰在泥土中结晶


而卖花人的掌心始终温热如江水


她递来雏菊时,并不感到一丝寂寞



薰风吹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外


有人用柳枝写下:此江无形


如同老裁缝把落日缝进旗袍的滚边



无声的江安河,清澈的倒影渐渐溶化


我们说起那些消失的码头


青苔已悄悄爬上太极立交桥的石阶



我看见晾衣绳上摇晃的云彩


突然鼓起风的肺叶,将鱼凫国的体温


吹进一粒尚未融化的落日




 

17084c518a214b52b45c019e987a258f.jpg

记者:唐玉林

编辑:彭棣 李林波 李滢滢

审核:吴敏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