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践文明!“温江一家亲”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引导停车秩序、提供路线咨询
捡拾绿道垃圾、开展文明宣传
……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之际
“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
成都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在温江举行


温江区委宣传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文明办通过开展趣味体验、科普宣传、便民服务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市民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月春风暖人心
雷锋精神代代传
网格员化身“临时骑手”,帮助受伤外卖员准时送达订单;
七旬老人坚守斑马线,成为人人皆知的“护苗使者”;
城市治理中的“啄木鸟”,让家园变得更温暖;
急流中涌现的平民英雄,挽救生命于危机中……
从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到充满暖意的城市治理,再到温暖人心的善行义举,温江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在日常里践行雷锋精神,以“温江一家亲”的温情暖意与时代风尚,进一步织密了城市文明网络。






3月5日,区委社会工作部开展“亲邻志愿行”志愿服务超市揭牌仪式活动,首个“亲邻志愿行”志愿服务超市—新华社区志愿服务超市落地建成,未来温江将整合企业、商家、高校等各类资源,聚焦队伍培育、项目孵化、志愿者积分兑换等方面内容,推动95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志愿服务超市,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供需对接,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让文明实践有更多“选择”。

不久前,天府街道发布了“城市啄木鸟”第22轮大型志愿服务行动报名倡议书,倡导更多人加入美好家园创建志愿行动中来。党员、学生、企业职工化身“啄木鸟”,用手机拍下城市“病灶”,用双手修补社区“肌理”。
他们不仅清除占道杂物、规范停车秩序,更在“家校企社”联动中培育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过去总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一位通过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前来兑换积分的居民说。


天府街道的“城市啄木鸟”团队,是温江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以“共担共享”理念打破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通过“公益积分”机制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文明实践活动。
从一隅观一城,如今,行走在温江的大街小巷,文明实践的印记清晰可辨。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务实推动“双中心”建设,通过开展“鱼凫小记者”“留位·‘趣’夜校”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带动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着力打造具有温江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






在位于涌泉街道清泉社区亲邻坊里的社区达人超市,“社区达人”磨刀匠李志坚,坚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磨刀服务,已累计为居民免费磨刀4000余次。每次免费磨刀的“吱呀”声,成了邻里交流的温情乐章。“李师傅的刀磨得又快又好,他不仅磨的是刀,更是人情味。”社区居民们说道。

从“社区达人”到“暖心网格员”,睦邻互助的故事,总是在温江的日常里上演。永宁街道网格员宋丛桥的故事则展现出基层服务的温度。当外卖员不慎打滑摔倒时,她主动变身“临时骑手”,穿梭街巷准时将订单送到顾客手中,并将外卖员搀扶到就近的亲邻坊“小哥驿站”歇息。这一“角色转换”背后,是温江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暖心表达。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不仅是助人为乐的闪光瞬间,更是融入日常的文明共建。这些“小而美”的温情故事,正是流淌在“亲邻坊”毛细血管里的暖流。

以小小“亲邻坊”辐射开来,可以看见温江的大街小巷里,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化身“雷锋使者”提供多元服务,环境美化小队深入老旧院落清理卫生死角,医疗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上门义诊,青年学生为社区图书馆整理书籍……



据相关统计,全区拥有超12.9万人的注册志愿者,961支志愿服务队。在一个个散发暖意的故事,一个个践行文明的举动里,时刻传递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城市温情。


当雷锋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这座用文明照亮街巷的城市,正用持续生长的善意,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

2024年7月,一女子不慎坠入江安河中,很快被冲向深水区。危急时刻,55岁的蒋开洪义无反顾地跃入湍急的河流中,救起落水女子后悄然离去。他的救人举动感动了千万人,并入选中央政法委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金马学校校门前,75岁的曹熙良已守护斑马线2200余天,他劝阻闯红灯的人群,搀扶跌倒的学童,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深耕公益十二载的李强,依托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带动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我为温江+5℃”温暖环卫工、就业技能提升、成长益+1助学等公益项目;


温江美食达人“王鸡肉”王精明,用一根扁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将美食比赛奖金全数捐赠,还为地震灾区慷慨捐款,用美味唤醒城市记忆,用点滴善行汇聚温暖长河。


城市因爱而生,温江向善而行
一个个平凡善举演绎的温情故事
不断深化和拓展着
“温江一家亲”的内涵和外延



“学雷锋不是三月来四月走,而是融入每个日常的点滴善意与温情。”正如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所说,当凡人善举从“盆景”变“风景”,城市便拥有了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记者:唐玉林
编辑:彭棣 刘娜
审核:吴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