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所栖、心有所依!城市向“新”,共绘美好家园
“温江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优美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生活在这里,特别安逸闲适,也有归属感。”
近年来,移居温江工作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温江总人口15.7万余人,如今,温江常住人口超过10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超过半数。一座城市吸引人口源源不断流入,不仅在于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因素的带动,也在于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软实力”带来的吸附效应。
△1976年,县城东门口,女子舞龙庆新年
△90年代东一图书室,师生在借阅图书
△2002年5月,温江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落成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温江儿女辛勤耕耘建设幸福家园,追梦拼搏追求美好生活,共同推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跃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底色越发鲜亮。
“温江公园以前是售票游览,2001年升级改造过后,就免费向公众开放了。”今年61岁的袁晓蓉,曾在温江公园管理处工作,见证了温江公园的变迁。
温江公园变迁
谈起温江公园的变化,袁晓蓉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温江公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的外科“手术”,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的景观公园。
前不久,因部分设施老旧破损等问题而再次升级改造的温江公园焕新归来,不仅园区广场、路面基层、亭廊等进行了翻新,还新设置了座椅、景观灯光等,让市民群众眼前一亮。
退休后,袁晓蓉加入了一支约60人规模的健身操舞蹈队,大家几乎每天都会相约温江公园跳舞健身。温江公园焕然一新、重新开放,也让健身操舞蹈队的成员们感到更加惬意与舒适。
景观也做了升级,更加赏心悦目,大家一有空就愿意到这里来。
——袁晓蓉
温江公园承载着温江人的集体记忆和美好时光,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温江始终尊重并顺应城市的“自然肌理”,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通过日益完善、立体的公园网络,将“绿色场景”从南城一路构筑到北林,形成一个“望山亲水、推窗见景”的生态大公园,使得整座城市变得更加流动、生态、诗意和充满活力。
温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气质与品质在美丽温江的建设中不断被塑造和彰显。如今,温江域内四河穿流、六水成带、千渠纵横,167平方公里生态大公园生机盎然,698公里生态绿道串珠成链,7000多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城市绿化率达46.5%。
温江以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上新”市民“家门口”的微绿地小游园,推动城市生态更优、形态更美、文态更浓、业态更丰,优美的城市环境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杨柳河分校是今年9月温江新投用的三所公办学校之一,作为该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何林昱对新投用的学校并没有陌生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是何林昱的母校,从该学校毕业15年后,她又以老师的身份回到学校任教。
“随着杨柳河分校投用,区东大街第一小学已拥有3个校区,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温江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多了。”
何林昱向记者讲述着她的求学时光,而从她声情并茂的讲述里,也能感受到温江教育的发展变化和长足进步。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新中国成立之初,温江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仅7000余人,而中学教育只有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人数也仅有约200人。如今,温江拥有电子科大、西南财大、四川农大、成都中医大4所“双一流”高校,3所全国百强中学,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籍学生人数约10万人,就读于温江的高校学子10余万人。
△70年代的温江中学
△2024年的温江中学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联结民心,从教育到医疗、文体等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精准高效供给,让温江人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实与幸福。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温江各类医疗卫生人员不到200人,如今,不仅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地标产业聚优培强,全区医疗资源供给体系也不断完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已聚集三级医院9家,卫生技术人员1万余人,共有编制床位数6800余张。
△70年代末的温江县人民医院,成立于1977年
△温江区人民医院新址
近年来,温江高品质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创塑“留心”文化品牌,打造家门口的“留灯书屋”“留炼运动场”“留位艺术夜校”,建成“留灯书屋”28个,“共享运动场”15个,全年开展4000余场次文体活动,获评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70年代金马乡村赛车比赛
△2024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赛(温江站)
此外,温江还高品质打造文庙·印巷、旭辉Cmall、鲁家滩等特色街区、消费场景,持续深化“温江一家亲”理念,建设“社区达人超市”13个、社区食堂16个,城市消费活力持续迸发,市民生活场景更加多元。
△80年代的农贸市场
△2024年白马庙市场综合体运营
沿着历史回望过去
也沿着时间打开未来
城市向新而行的步伐永不停歇
见证着“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
一次次蝶变前行
记者:彭月 王戎
图片:何畔 陈彦儒 田相和 梁波
编辑:彭棣 刘娜
审核:陈小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