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街巷守艺人 | 衣物修复师的“终极法则”:一针一线一乡愁

来源:温江融媒 2023年02月28日 10:29
评论


初心,凝聚不朽传承;

专注,淬炼毫厘千钧;

守艺,静待岁月佳音。


温江区首届“鱼凫守艺人”评选出100名手艺人,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他们续写经典、以守护致敬传统,他们兢兢业业、用平凡书写传奇。


本期关注衣物修复师杨娇

看她一针一线中的传承和创新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时候总会听见家里老人嘴上念叨着,手里织补着破损的衣物。如今这样的场景,在繁华的城市已经不多见了。


织补、绣补、修改……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街头、社区门口,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前总能聚集不少居民。在位于两河路东段的一间小铺面里,30多岁的衣物修复师杨娇正聚精会神地修补着破损的羽绒服。


在灯光下,杨娇那双圆溜的眼睛紧盯着衣物,灵巧的双手随着针线快速移动,一升一降中,一片灵动的枫叶出现在羽绒服上,丝毫看不出原本破开的口子。


“这种手推绣的修补方法羽绒服修补中比较常用,一方面是羽绒服的面料所决定的,另一方面通过图案掩盖破损也会让衣物看起来有个性、更美观。”


——杨娇


↑修补前↓

↑修补后↓


对于不同的衣物,杨娇也会根据布料和款式、洞口的大小、形状,选择不同的修补方法,“毛衣的修补,最常用的就是取毛衣本身的线物进行修补,这样才能保证‘修旧如旧’,没有色差。”说着简单,但如何在毛衣上取线却是一门学问:什么地方的线能取,哪里的线相匹配,即便是找到了适合取线的地方,杨娇还要考虑这根线结不结实等诸多问题。



经过一番思索和寻找,杨娇才根据缺口的大小,取下合适长短的线,从针线盒中找来合适大小的针,按照毛衣原本的纹路,一针一线地穿插,让断开的地方重新连接,直到整体都毫无差别。


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是日常功夫的积累。“小时候看到妈妈打毛衣、听着家里人踩缝纫机的节奏感,我就非常想试试。”直到2012年,心中一直惦记着织补技艺的杨娇开始系统地学习了修复技术,从锻炼手的稳定性、控制缝纫机的节奏开始,慢慢掌握了绣补、织补、仿补等技巧。



“刚开始,针扎在手上、线绕起疙瘩都是常有之事。”杨娇回忆,但每当想到一个破洞被自己修复得美丽时,那种成就感让人特别开心。经过2个月的集中学习,杨娇终于掌握基本技术。



学艺初成的杨娇没有着急接单修复,而是进入干洗店,了解市场需求,观察衣物常出现破损的样式,然后不断加强练习。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杨娇的衣物修复技艺又得到了精进。2019年,她在柳城街道两河路上开了一家只有10余平方米的缝纫店,为附近居民修补破损衣物,提供便利服务。



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杨娇的修复技术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她搬迁了铺面,扩大了温江织修衣物修复工作室,创新了手工绣等修补方式,学习蜀锦织绣方式。不管多难补的衣服,送到挂满各种颜色线卷的工作室内,杨娇都能轻松化解。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格局和空间被重塑。但对“小修小补”的需求还是真实存在,对市民来说,“小修小补”省事儿方便,能降低生活成本,还能带来解决生活琐事的满足感。而对杨娇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凭手艺吃饭的就业选择,更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一砖一瓦,建高楼大厦;一针一线,添烟火气息。”


在充满烟火味的温江,杨娇也在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从2021年开始,她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先后开展衣物织补绣补公益技艺分享会20余期,参加温江、新津、郫都、雅安等地技能展示及培训10余场,累计培训200余人次。



“现在从事衣物修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吸引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技艺,带动灵活就业。”


——杨娇


微信图片_20221125112814.jpg

记者:唐玉林 桑杰夫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