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揭晓 温江区榜上有名

来源:温江融媒 2022年12月22日 17:48
评论

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展示活动


近日,据人民网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鼓励乡村振兴创新举措与实践,发掘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与成果,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人民网财经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展示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

共征集到来自各地各单位的案例438个

经过初核、展示、专家评议等环节

最终推荐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80个


温江区榜上有名

案例

“探索惠农利益联结新模式

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图@张志强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我区在承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5+3”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在构建惠农利益联结新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畅通了土地、资本等要素流转利用途径,成功获评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四川省农村改革先进区、四川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一批试点区。


温江是如何做到的?

一起来看看吧


盘活存量资源
探索构建“资产入股”模式

01

近年来,我区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盘活存量资源、存量资产为突破,通过社会资本、专业公司发挥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优势,采取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经营合作等方式,实现农民、集体与企业三方共赢。


图@张志强


具体分为三步走


01
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土地产权折价入股

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结合承包地二轮延包即将到期的实际,探索同步推进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和土地经营权长期流转试点,通过“公开决议、稳固承包关系→入股经营、确立主体资格→资格审查、吸引优势资源→签订合同、防控经营风险”的“四步走”路径,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项目,推动土地由分散经营向统一经营转变,实现土地“资源”变“资本”。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承包权再延长30年面积达5757亩,其经营权全部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租赁经营,实现规模化。

02
盘活绿色资源,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入股

探索生态资源的社会人文价值、产业经济价值,创新构建生态价值转化评估机制,对区域林盘、花木、水系、湖面等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有效推动“生态股”向“资产股”转化量化。比如:万春镇幸福村集体经济组织聘请四川国润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量化前期建设的20公里村道、绿道和1400余亩湿地、林盘等生态资产,估值达3.91亿元,并折算为集体资产股权,成功以生态资产入股幸福音乐公园、田园圣恩等13个项目,2021年实现生态资产分红收益65万元。

03
盘活闲置资金,吸纳农户现金入股

按照“资金入股、小股优先、风险保底”原则,构建“联股联利”收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户现金入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预期收益稳定的农旅养融合项目。万春镇幸福村发动140余户农户认缴股金42.6万元,共同经营幸福田园旅游观光车和停车场等服务项目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年收益率达10%以上。


图@向实


创新利用方式
探索构建“产居共生”模式

03


近年,我区制定出台《成都市温江区关于进一步鼓励与支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的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农户意愿及项目实际情况,先行先试,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创新多种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模式,让农村沉睡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向实


在工作中探索了四种模式



01
“整体开发”模式

针对有较多村民有意愿腾退宅基地的情况,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让农户将分散或闲置的宅基地腾退出来,在村内另划宅基地集中安置腾退农户,节约出的宅基地通过法定程序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挂牌交易。通过此种方式,全区吸引社会资本向乡村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向乡村集聚,腾退农户以户为单位、按照人均综合用地60平方米标准进行安置,节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挂牌均价每亩80万元,其中60万元补给农户作为安置费用,剩下土地溢价20万元留在村集体,可作为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也可对外投资。截至目前,全区采取“整体开发”模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401亩,保障了岷江书院、二三里、依田村等28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用地。


图@张志强


02
“旧房切割”模式

针对农户宅基地面积较大、实际使用面积较少的情况,切割部分面积用于经营,在双方互不影响的前提下,以“背靠背”的方式改建原有民房,满足项目经营和百姓生活。村集体入股企业与农户签订用于经营的宅基地地块使用权租赁合同,引入社会资本经营,农户享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寿安镇岷江村有1户农户的宅基地面积接近800平方米,岷江村村集体入股企业—九坊宿墅项目公司与农户签订宅基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农户自住200平方米,剩余600平方米交由企业运营,租赁期限为30年,运营利润的35% 留给村集体,农户保底收入为宅基地使用权租金13600元,约定每3年递增8个百分点,分红收入约定为经营利润的1%(资产评估占比),农户还可以通过在项目务工获得收入。


03
“院落优改”模式

针对川西林盘农户居住相对集中、有意愿腾退宅基地的情况,通过同一院落抱团的方式腾退宅基地。项目区内百姓自由组合合并居住到一个院子,腾挪更多的经营空间用于项目经营,在保证住有所居的前提下,节余土地用于招引民宿等产业项目。寿安镇岷江村九坊宿墅二期项目,有9户农户居住在同一个林盘中,宅基地共4.3亩,都有意愿参与宅基地的盘活利用,村集体出资200多万元,对9户农户宅基地和房屋进行整理并集中安置,安置标准为人均综合用地60平方米,安置房共占用2户农户宅基地面积,腾出7户农户的宅基地面积,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乡村民宿进行运营(村集体占股20%,社会资本占股80%)。村集体每年分得民宿运营20%的红利,这部分红利再由村集体在9户农户、9户农户所在的村民小组、村集体三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图@张志强


04
“百家联营”模式

针对有经营条件且农户愿意自主经营不愿腾退宅基地的情况,由村集体和互联网企业合股成立运营公司,将这部分农户闲置空间、景观资源、劳动技能、文艺特长等全要素资源数据接入服务平台,构建共享经济模式。企业给农户开展培训,量身定做面向市场的服务清单并制定收费标准,农户发挥所长提供体验式、沉浸式定制服务产品获得收益。各家农户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互通有无、合作共享,经营收入在农户、村集体和互联网企业之间分成,形成良好的经营生态。全区有1/3的农房具备了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条件,目前寿安镇岷江村采取该模式推出的“岷江家宴”产品已初见成效。


图@张志强



最新.jpg

记者:张建国 郑希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