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破题 石坝村再出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积极应对村域产业转型难问题,和盛镇石坝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多头探索产业发展新路,通过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了村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双赢”路径。
在初冬暖阳下,大球盖菇冲破覆盖在土层上的稻草,袒露洁白的菌身和红红的球盖,如同戴着一顶顶小红帽。近日,和盛镇石坝村紫薇林下的大田里,村民趁着好天气正在忙碌采摘大球盖菇,一框框,一篮子,丰收的喜悦映照在村民们的脸上。村民张文利一边装蘑菇一边说:“这个菌子非常好看,市场上能卖到10元一斤,明年我家也想种两亩地。”
又叫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菌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菌菇类的其中一种,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区农业农村局下派驻村工作队队员容百川说:“大球盖菇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栽培简易,技术成熟,栽培的原料来源也很丰富,农村区域可以就地取材。采摘期有半年之久,亩产量达4000斤到8000斤,市场零售价一般保持在8至10元一斤。”
技术有保障,产量大,市场稳定,这正是石坝村两委探索的村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双赢”路径。
近年来,石坝村果断打破依靠集体资源谋发展的思维定式,秉持“村域资源就是可转换的集体资源”这一理念,紧密围绕“人、地、钱”等关键发展要素,摸排和梳理村域资源,形成了耕地、闲置房屋、未就业劳动力等可转化资源库,并基于市场需求,形成了“1+3+N”的产业发展路径,即:1个集体经济组织为统筹,3个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劳动力输出、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为支撑,N个集体经济主体为拓展(家庭农场、花木园子、手工作坊等)。和盛镇石坝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蒲染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该村只有4亩示范田,但效果非常好,超出了预期。如今许多村民和村两委反映,来年打算用土地入股,跟着村集体经济一起发展。
4亩地示范田,初见成效后,石坝村也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直面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落地困难的问题,通过多头对接专家团队到村指导、反复动员村民腾挪土地、倡议村干部众筹集资等措施,解决了技术、场地、资金等关键难题,保障林下大球盖菇种植示范基地高质有序推进。蒲染屹表示,试验成功之后,下一步将以十亩地为基础,鼓励村民入股分红,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村民增收。
记者:张建国 郑希
编辑:赵术君
审核:陈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