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的创新“尖点”
■ “今年第一个月,我们川农牛e购平台的营业额就超过2019年全年总和。这说明两年时间的打磨见到了成效。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把川农大专家教授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优质农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下一步,我们还将致力于聚合成都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创新‘尖点’”。在3月13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董事长周伦理作了成果发言。
■2017年12月,由温江区人民政府联合成都市科技局、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五方成立的产研院落户温江农高园,这也是我区积极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 (即高校院所的创智之脑+政府的引导之手和企业的市场之手)协同创新模式的一个重大项目。两年多来,产研院在温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探索“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上已有明显成效,逐渐成为全省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产业平台之一。日前,记者走进产研院采访了董事长周伦理。
转化
让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 转化为老百姓喜爱的优质农产品
点开“川农牛e购”微信小程序,可以看到安全肉品、生态果蔬、绿色粮油、地标特色等多个栏目,动动手指即可下单。与一般生鲜购物APP不同的是,这里的农产品大都由川农大教授“代言”,由川农大专家团队长期研究产出。
备受欢迎的爆浆玉米,是川农大玉米研究所多年选育的品种,川农大教授卢艳丽是它的产品代言人;横断山鲜榨核桃油,由川农大林学院教授万雪琴代言;香米,由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李仕贵教授代言……作为产研院第一大平台的“川农牛e购”平台,集成了200多种出自川农大的研究成果,聚合了技术、基地、渠道,让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商城里高端农产品。
产研院的成立就是要构建校院地企发展的共同体,发挥“聚合”各方资源的作用。周伦理告诉记者:“产研院成立之初,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来优化建设方案和组建团队、建章立制,架构起三大主攻业务和搭建起“1链3e”数字化共享平台,即CNG农业链、川农牛e购、农科e站、蓉e检。其中,“川农牛e购”平台是面向消费者最为直观的平台。”
负责运营“川农牛e购”平台的产研院副总经理袁斌告诉记者,“川农牛e购”和一般电商平台不同,它不仅是一个销售平台,更是一个孵化平台,串联起了“科技成果—基地种植—商城销售”的全流程。筛选适合转化的科技成果,寻找适合种植的基地,按照严格的规定栽培,最后产出的优质农产品,才能打上“川农牛”的品牌,进入盒马、京东到家、家乐福等大型生鲜商超以及“川农牛e购”平台。
跨界
建全国首条农业行业公链 打造可信可溯源的川字号尖品
在每个“川农牛”产品包装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叫“溯源码”,扫一扫,即可进入产品信息展示区,一览产品在生产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物流、渠道市场等环节的真实信息。
“农产品品牌建立难,难就难在溯源。一个好的农产品很容易被仿冒。”周伦理说,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流通与再加工过程中的复杂化和“黑盒化”,除非消费者亲身参与,否则很难建立对某种农产品的信任。
所以,让消费者“看到”整个生产、流通、加工过程,让农产品溯源不再难,是产研院必须扛起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势在必行。
农业+区块链,这是个跨界研究。产研院请来成都高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交大等国内研究区块链和农业产业的专家,建立了跨领域研发平台,共同编制了全国第一本农业区块链专著《区块链+农业应用——CNG农业链实务》,并研发出全国首条农业行业公链——CNG农业链。
CNG农业链贯穿了生产加工流通全程中的7个环节,建立了7星评价系统。产研院还专门成立了四川农链数科科技有限公司,为区块链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的特点。”周伦理说,种植、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可记录,而一旦记录,信息就不可篡改。7个环节从环境资质开始,土壤品质如何?种植者何时播种、施肥?何时采摘?检测结果?运输过程……等等,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可记录并将信息上传至链上,而这7个环节记录的信息完整度越高,对应的星星越亮,说明该环节的数据越完备。如此一来,CNG农业链七星评价系统既是产品整个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真实记录,也形成了产品多维度的价值评价。
有多少农产品已经加入CNG农业链?四川农链数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云理介绍,“目前我们在全国各地已经有8个超算中心,60多个地区品牌拳头农产品上链,园区及企业区块链算力节点的部署与上链实施正在迅速覆盖川渝地区。河北、福建、海南、内蒙古等省外分站也正在积极推进。”
服务
为企业和产业功能区服务 让农业企业实现腾飞
成立产研院之初,最难的是什么?周伦理说,如何把企业、高校、政府三方不同的需求打通,把三方的强项和短板打通,使之形成产业共同体,最大化聚合三方资源和能量,这是最难的。
谁来跟产研院发生粘连?是一个个的市场主体。要真正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才能发生稳定的粘连。产研院成立之初,刚开始招募入驻企业的时候,一家生产有机肥的企业登门求助。“川农大在有机肥研究、土壤改良上有许多专家,我们为企业导入研发资源、产业资源,使其从一个单纯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变成面对西南地区农业企业提供土壤改良服务的平台型企业。通过两年的合作,这家企业已经连年实现年产值翻番,发展壮大。”周伦理说。
周伦理说的这家企业,就是位于我区的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刘君武告诉记者,过去,中农润泽只是一家生产有机肥的小企业,年产值不过4000万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感到压力很大。在寻求产研院的帮助后,产研院马上集合了川农大的专家教授上门帮扶。
“产研院与中农润泽合作成立华地康平台,川农大的专家教授是我们的技术支撑。土壤修复技术专家,让我们有机肥的腐熟技术更加成熟;微生物技术专家,解决了我们土壤中存在的一系列土传病害问题;种植专家帮助我们制定针对柑橘、猕猴桃等不同作物的具体解决方案,让好技术、好产品真正得到有效转化和有效应用。”说起产研院对企业的影响,刘君武滔滔不绝。
“合作两年来,产研院为企业带来真正的腾飞,这两年来,我们产量翻番,产值翻番,2020年产值已经突破1亿元。未来三年估计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刘君武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满怀信心。
中农润泽只是产研院服务的其中一个农业企业,与产研院发生粘连的还有华信科创、四川农链数科等多家驻温企业。尤其是华信科创,该企业以孵化智慧农贸市场综合体为主攻方向,从两年前的一家小公司迅速发展到如今的集团化运作,业务范围已从温江辐射到整个西南地区。 “入驻产研院之前,我们公司的年产值仅两千万左右,这两年在产研院的孵化培育和扶持帮助之下,去年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个亿,未来两年,预计公司产值还将实现倍数增长。”华信科创市场总监查江涛对公司前景同样信心十足。
与此同时,产研院的服务触角除了覆盖温江和产业功能区,并且已经衍伸到温江周边,乃至全市全川。周伦理告诉记者说:“目前我们正在为新津的天府农博园建立专门的算力节点,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韭黄、猕猴桃做上链工作。未来,成渝农业三园(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内所有尖点农产品都可以优先上链,让优质农产品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成果展示:作为成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端研发平台之一,产研院已聚集高端研发团队36个、专家教授125人、博士研究生58人,牵头或参与研发项目34个,研发关键技术37项,开发新兴产品30项,形成发明专利29件、软著9项,建成全国第一条农业行业公链—CNG农业链。
作为成都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中心的专业运营机构,产研院先后搭建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个,孵化农业科创企业45家。2020年培育规上企业2家,产值突破1.5亿元、增幅达185%。
大力推进温江“五新”数字农场、“川农牛”科创农庄等应用场景建设,并与安岳、巴南等地现代农业园区紧密合作,初步构建起“科技研发在温江、成果转化在周边”的转化模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