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服务”的城市发展谋略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15日,一份时间跨度为五年的《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
根据既定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8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成都深刻把握当前发展机遇,明确城市发展逻辑考量,加速构筑冲刺世界城市雄心壮志的实现路径!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对标世界城市目标,把握产业演进规律,结合城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和产业空间,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
意味着什么?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必然选择
“两个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这是经济学界对当前的世界城市诸如东京、纽约等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总结,意味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早在去年11月,成都就专门召开会议,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专题研究。从《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和《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两份文件可以觉察出成都要在生产性服务业上有所作为的决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是两份文件起草过程的“参与者”。他认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的必然选择,既是赋能成都新制造的利器,更是成都的职责担当所在。
“十四五”期间,成都进入建设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迈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新阶段。
与之匹配的,是需要构建起与城市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动能体系。
为此,成都提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对这条赛道的选择,王小琪这样理解: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看,伴随着全球经济加快向东亚转移,国际分工格局加快调整,成都有条件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程提速中乘势而上,加速铸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从国家战略导向看,“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为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带来了政策利好、创造了重大机遇;从西部区域格局看,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落地,将助力成都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通经略全球的开放大通道、形成亚蓉欧供应链优势,为推动供应链“五流”高效集聚供给、循环流动、链接配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大势能;从四川发展部署看,“主干”成都将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产业发展要素、拓展延伸产业空间、提高产业辐射带动力,为拓宽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半径提供有力支撑;从成都战略决策看,加快从“战略后方”向“开放前沿”转变的战略选择,为成都统筹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根本遵循和顶层指引。
将怎样布局?
做好空间布局打造三大“网络”
加快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成为刚刚闭幕的2021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重要抓手。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助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条路径。
如何做好产业发展的环境布局?成都将结合城市功能格局和产业功能区发展布局,聚焦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坚持“集聚成点、串点成轴、点轴互动”空间发展理念,运用“平台城市”思维,优化市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构建形成“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空间布局。其中,“一轴”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轴,“两港”即国际航空港和国际铁路港,“三级”即城市核心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片区专业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园区配套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对内如此,对外,将如何实现内外联通?成都将聚焦国际国内要素链接能力提升,发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地位作用,全面打响“成都服务”品牌,突破市域空间范畴,拓展市域外部服务半径,加快构建引领区域、辐射国内、融入国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引领区域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将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区为辐射范围,以产业功能区(园区)、枢纽平台为节点,以交通网络通道为轴线,形成立足成都、服务全川、联动成渝的区域供应链服务网络。
辐射国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将深度挖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内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需求,加快打造成都生产性服务品牌,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成都与合作城市的要素流双向流动,构建辐射国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融入国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将充分发挥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别园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作用,集聚高能级全球服务机构,打通内联外通的服务通道、载体和网络,加快构建融入国际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集群式”发展,是成都在谋发展中的一种思路。成都提出将打造“两大集群”。其一,成都将以增强生产性服务的全球显示度和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锻造成都生产性服务业长板优势产业,聚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和信息服务四大核心引领型产业集群。其二,成都将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服务贸易、人力资源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四大基础支撑型产业集群,优化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壮大市场规模,全面提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能力。
路径如何走?
锻造城市服务功能“全能冠军”
去年8月,著名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20》,成都排名较2018年再次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入选Beta+(世界二线强城市),持续保持在国内新一线城市的领跑地位。
持续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势能级。这是成都继2016年、2018年之后,第三次实现大跃升,距离Alpha(世界一线城市)级别又近了一步。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权威排名中,GDP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评价指标,而城市中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的重点不是城市本身或其自身经济的规模,而是勾勒和理解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比利时根特大学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和地理系副主任本·德拉迪教授说。
说到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辐射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城市,纽约、伦敦和上海被公认为第一梯队。世界许多城市的发展轨迹也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城市服务功能的“全能冠军”比“单打冠军”更具有竞争优势。
“全能冠军”如何锻造?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都路径逐渐清晰——天府总部经济聚核成势、高能级平台经济创新建设、“亚蓉欧”全球服务联网、服务业功能区创标杆示范、成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生产性服务新场景营造和数字“新基建”创新赋能等“八大行动”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举措。
“‘八大行动’将使‘无形、有形’的服务功能具体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此表述。
记者注意到,“八大行动”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创标杆”试点示范、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专、特、精、新”型品牌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和特色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五个试点示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沙治慧认为,这体现了创新性和引领性。“《规划》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重点发展任务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实施‘八大行动’计划的战略安排,内容创新提出了五个试点示范,这既表明了成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决心,也表明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示范带动’的责任心。”沙治慧说。
具体而言,成都将依托天府总部经济聚核成势行动,天府总部商务区、青羊总部经济区、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功能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双流航空经济区等将着力引进高能级、复合型、综合型、功能型企业总部入驻,形成总部企业集群;“亚蓉欧”全球服务联网行动,将依托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聚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加快建设航空客货运战略通道和铁海联运战略通道,构建链接全球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服务网络;服务业功能区“创标杆”示范行动,则将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标杆,构建“创标杆”的标准体系,评选示范标杆,总结先行先试经验,探索新路径、新模式,示范推广、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功能区发展……
“成都生产性服务业不只追求规模和比重,而是城市服务功能的能量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国内外市场参与者心中塑造‘成都服务’的全新印象。”
参加过《规划》起草过程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份《规划》与成都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迈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新阶段的目标“高度匹配”。
“无形可感,有形可见。我们都很期待!”有专家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