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百万亩竹海变“绿色银行”,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川南初冬,泸州市纳溪区百万亩竹海依然翠浪翻涌。从长江岸线的生态守护到竹海秘境的业态革新,从低效林地的提质增效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这片郁郁苍苍的竹海,早已超越“生态屏障”的单一属性,成为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十四五”以来,纳溪区立足得天独厚的林竹资源,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抓手,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夯实一产固根基、提振二产增价值、做优三产拓空间”的全链条发展路径,成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秀实践区”,在川南大地上书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答卷。
科技赋能
低效林地变身“绿色银行”
“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如今在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这句俗语道出了村民们经营竹山的全新理念。村里一片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黄金竹海”,七年前还是一片老竹枯竹遍地、病虫害频发的低效林。
“那时候竹林疏于打理,整窝枯死的情况很常见,大家觉得种竹赚不到钱,都没心思管。”龙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海指着漫山翠竹,向记者回忆起昔日窘境。转机始于“十四五”期间纳溪区启动的现代竹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低效林改造、品种优化升级和科技赋能,让沉寂的竹山重焕生机。
在纳溪区林竹局技术人员指导下,龙蟠村推行疏笋养竹、截秆去梢、测土配方施肥等精细化管护技术,使竹林立竹量每亩增加20至40株,采伐效益每亩提升200元。“现在管护有技术指导,每年光卖竹片就能多赚不少,这片竹山就是我们家的‘绿色银行’!”村民梁应生满意地说。
不止于竹产业本身的提质增效,纳溪区还探索出“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模式。龙蟠村创新“竹林+土鸡”立体种养,组建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支部+供销社+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30多户村民抱团增收。
养殖户杨朝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余亩竹林卖竹片年收入近万元,林下养殖1300多只生态土鸡又能增收15万余元,以前闲置的竹林空地,现在成了‘聚宝盆’。”
截至目前,纳溪区累计培育现代竹产业基地9万亩,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10个,竹下生态种养基地达4万余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园区集聚
“一根竹子”串起全产业链
走进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竹子经过粉碎、蒸煮、成型等多道工序,变身为竹浆纤维、环保竹炭、生物质燃料、高端竹制品等多元产品,完成从“一根竹”到“一条链”的价值蝶变。
“十四五”期间,纳溪区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强化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林竹产业从“卖原料”向“提价值”转型。作为产业链主企业,金竹纸业带动园区形成“制浆—原纸—终端纸品”完整产业链;川林贸易、川美纸业、天旺竹炭、穗安生物等配套企业相继落地,让竹加工废弃物“变废为宝”。
“过去竹子大多只能按吨卖原料,价格上不去,现在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几倍。”泸州川美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朝林感慨道。如今的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已获评“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集聚林竹相关企业130家,其中规上企业6家,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升级的“绿色引擎”。
今年,纳溪区林竹综合产值预计超100亿元,不仅可以实现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更为“以竹代塑”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让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落地生根。
文旅赋能
竹海风情绘就“富民画卷”
“春挖笋、夏避暑、秋赏竹、冬品宴”,四季皆景的大旺竹海,如今已成为集休闲度假、研学体验、康养旅居于一体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期间,纳溪区深度挖掘竹文化内涵,推动林旅深度融合,让翠绿竹海成为带动群众“家门口增收”的富民产业。
在大旺竹海露营基地,游客们或漫步林间吸氧洗肺,或体验挖笋、竹编制作的农耕乐趣,特色竹林人家常常一房难求。“特意带孩子来体验竹文化,挖新鲜竹笋、学竹编手艺,还能品尝全竹宴,自然又惬意。”来自成都的游客周文轩赞不绝口。龙车镇、打古镇新建的竹旅瞭望亭,更成为游客登高望远的新地标。
为让竹海美景走向全国,纳溪区创新文旅宣传,区文旅局长与本地网红“川香秋月”联合拍摄的“文旅局长说文旅(大旺竹海篇)”,成功获评四川省“安逸四川”文旅宣传优秀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收获千万级曝光,显著提升了纳溪竹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以来,纳溪区累计建成省级翠竹长廊1条、省级竹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竹林人家2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3个。林旅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让周边村民实现了“靠山吃山”的新转变——开办农家乐、成为景区工作人员、售卖竹编竹笋等特色产品,真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从低效竹林到“绿色银行”,从初级加工到产业集群,从单一资源到文旅胜地,“十四五”期间,纳溪区以竹为媒、以绿为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百姓受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片生机勃勃的竹海,正以蓬勃之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