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四五”丨同事眼中,我是“行走的说明书”
“十四五”这五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什么样的?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走访城市乡村、企业园区,从个体的发展轨迹,回看属于你我他的这五年。
“十四五”这五年,是制造强国战略稳步推进的五年,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智改数转”蹄疾步稳。在宜宾的一家智能制造工厂里,一位90后工程师赵恩才,搭上了这趟产业升级的时代列车。虽然因先天缺乏生长激素,他的身高停留在了1.3米,但在同事眼中,他却是技术上的“巨人”。这五年,也是他从青涩到独当一面,真正找到自己价值的五年。

从“小白”到“技术尖兵”,七年磨一剑
2018年,赵恩才乘大巴驶过尘土飞扬的土路,以实习生身份走进刚刚建厂的酷比。那时的车间,只有两条生产线在运转;那时的窗外,还是一片待开发的景象。
七年过去,车间里的产线早已增至十余条,而车窗外,三江新区也已彻底变了模样——竹文化公园成了市民漫步的绿色客厅,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宜宾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这五年,赵恩才在共同成长,从产线“小白”成长为“技术尖兵”,还肩负起带领团队的责任。

他把工位安在产线旁,每天值守12小时以上,赵恩才说:“离得近,问题来得快,解决得也快。”
技术,是他最铿锵的语言
身高曾让他面临质疑。有同事坦言,最初看到这个“小个子”来指导工作,心里确实不服。

赵恩才没辩解。他用三个月时间,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昂贵进口配件的替代方案,将成本直降11倍。

质疑变成了信服。

近三年,他写下303份标准作业指导书,攻克13项生产技术难题,被同事赐名“行走的说明书”“万能钥匙”。

扎实的成绩,让他先后获得了宜宾市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那些文件也成了新员工的学习教材,他的经验被复制到更多产线上。
小个子,大舞台:从三江新区走向世界
如今他的舞台,早已不限于眼前的车间。公司业务覆盖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越洋电话、出国机票,见证着他将中国工程师成熟的技术经验带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制造强国的“基层注脚”
赵恩才说,2018年选择留在宜宾三江新区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个决定让他与一座新区的兴起紧紧相连。乘着“十四五”时期的时代浪潮,他所在的这片土地,已迅速成长为西部智能终端产业的重要阵地。他不仅是这座新区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制造强国”战略下一线工人转型的缩影——从重复操作到技术攻坚,从执行指令到自主创新。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总体规模连续保持全球第一,五年来“国本”更强了,“家底”更厚了。这背后,越来越多像赵恩才这样的技术工匠,正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小个子没有辜负这个重视技能、崇尚实干的时代,而时代,也回馈给他最好的礼物: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