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视角,透视“十四五”四川全面深化改革
日前,广安市首所本科院校广安理工学院迎来设置前的公示。2023年以来,省委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广安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学梦、高铁梦等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十四五”期间,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举措,四川有很多。这些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有共同的“方法论”:认真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立足省情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始终把握改革节奏、精准锁定改革突破口,逐一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难题,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把稳“方向盘”
23项——“十四五”以来,四川获得中央改革办推广的改革经验数量,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55项——“十四五”以来,四川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的数量,入围量稳居第一方阵。
数字见证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成绩单”。成绩,首先源自于对正确方面的坚持。
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一手抓自主创新改革谋划实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统筹推进、更加突出系统谋划和更加聚焦改革实效。
五年来,省委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22年以来,省委书记王晓晖认真履行全省改革第一责任人责任,每月听取重点领域改革汇报,先后召开16次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50多个具有四川特点的专项改革方案。相关省领导领衔推进、协调落实重大改革事项。省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五年来,省委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一盘棋。2021年以来,四川对接中央提出的改革部署“严丝合缝”,又着眼省情实际谋划一系列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五年来,四川全面完成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146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102项改革任务,全面对接落实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专项改革文件。同期,省级层面谋划推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集成授权改革、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等事关四川高质量发展全局的自主创新改革探索。
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集成授权改革试点上体现得更为具体。2023年以来,四川先后两批共计下放省级授权事项44项、支持事项621项。去年,第一批9个试点区域经济增长9.8%、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
五年来,省委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求实效。针对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机制等14项引领性改革,明确省领导牵头“钉钉子”。五年来,四川持续逗硬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落实的考核“指挥棒”,全面推行“年初建账、按季对账、半年盘点、年终销账”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每年,省委改革办开展重点领域改革督察督导,对进度效果低于预期者坚决“亮剑”。
高位推动、系统集成、追求实效,四川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分答卷:“十四五”以来,四川成为全国唯一每年均入选中国改革年度特别案例的省份。

俯瞰长江两岸宜宾城市景观。 罗顺 摄
找准“突破口”
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局起步阶段,四川如何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答案在中央的部署中,也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蓝图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川改革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战略定位上指引方向、在着力重点上指明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指导方法,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提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立足中央部署与四川所需,省委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系统性改革,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服务“国之大者”成为“先手棋”。从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到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从集中清理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到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四川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蹄疾步稳。
航拍川渝高竹新区。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开放也是改革。锚定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川确定“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加快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实现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跨境多式联运“一单制”“集拼集运”等做法被推广复制。
改革聚焦“省之要事”。近年来,省委以召开全会的形式,先后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作出系统部署,绘制出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
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五年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出发点,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数据集团等挂牌运营。同时,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个专项治理”,全省187个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改革的魅力有多大?一组数据让人记忆深刻: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6万亿元,4年时间迈上1个万亿元台阶。
同样借助差异化改革试验,省域经济副中心组团建设蹄疾步稳,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去年,全省20个县(市、区)入围全国百强县(区)、再创新高。今年前三季度,39个欠发达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9.2亿元、增长5.8%,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全国0.6个百分点。
提升“获得感”
改革不仅要有宏大叙事,还要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
如何做到?四川的答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群众福祉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尺,坚决打响民生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改革“攻坚战”,不断用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同富裕迈出关键步伐。通过三年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攀枝花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全面缩小。去年,攀枝花市人均GDP达11.4万元、排名全省第一,县(区)人均GDP最高与最低倍差为1.78。
鸟瞰攀枝花市区。 王禹豪 摄
城乡融合蹄疾步稳。确定20个县(市、区)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四川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进一步提速。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有序推进,带动城乡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加快破除。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
民生改革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全省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等深入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去年,全省新增创业28.9万人、带动就业47.6万人,“四川云教”远程教育联盟覆盖各类学校2400余所、惠及师生50余万人,覆盖全省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等加速完善,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8.5岁。今年7月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3元,全国排位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环境也是民生。“十四五”以来,四川全面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碳达峰等试点迈向深水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健全。去年,四川国考断面优良率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入口展示中心。四川省林草局供图
精神文明更加富足。五年来,四川加快调整组建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一企一策”推动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单位)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目前,天府融媒联合体实现省市县媒体三级贯通,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加速向基层延伸。
“鼓腰包”“好生活”“富精神”……这五年,四川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愈加名副其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