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活则“全域”兴 雅安探索新村聚居点治理新路
青山掩映,古道蜿蜒。走进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古道木韵小区和天全县凤翔新民小区,一栋栋川西民居风格的木质或砖木结合的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广场上,老人悠闲健身,孩童嬉戏玩耍,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和谐氛围。

“住上了‘小别墅’,咋能不幸福呢?”凤翔新民小区居民甘池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历经地震创痛的雅安,在完成灾后重建后,正面临新的治理课题:如何从“建得好”转向“管得好”“过得安”乃至“活得美”。
在这一转变中,雅安各新村聚居点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自建委—自管委—居民自治”治理模式升级路径,并融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多元实践,逐步构建起富有生命力的基层治理新体系,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雅安样本”。
重建之后看治理:
“难点”催生“良法”
“以前这儿杂草长得老高,背篓、锄头随处放,确实有点‘脏乱差’。”回想起刚搬进古道木韵小区时的情景,村民李志蓉记忆犹新。如今,她自豪地说:“我们这儿有茶马古道,经常有游客来参观,环境整洁多了。”
从“杂乱”到“有序”,从“散居”到“聚居”,雅安灾后重建聚居点的治理之路,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写照。新房落成后,生活习惯、公共秩序、邻里关系的重构成为新挑战。私搭乱建、车辆乱停、杂物堆积等“成长中的烦恼”,成为基层治理必须破解的难题。
“难点”所在,正是“良法”所生。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全程参与房型选择、质量监督和资金管理的“自建委”模式,悄然播下了“自治”的种子。
“那时候,房子怎么建、户型怎么选、质量怎么把关、钱怎么管,都是我们老百姓自己选代表商量、决定。”古道木韵小区一位早期“自建委”成员说。这样的参与过程,让“我的家园我做主”深入人心。

建房任务完成后,治理的“接力棒”如何传递?雅安的答案是:推动群众主体地位从“建好房”向“管好家”深化延伸,实现基层治理从“代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型升级。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我们始终放在心上。”天全县始阳镇凤翔社区党总支书记彭强说。这个小区聚居了来自六个村的群众,“刚开始,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不同村组的居民真正融在一起。”
探索演进强内核:
“三治”融合答好“三问”
从灾后重建到长效治理,雅安基层治理经历了一场深刻转型。随着“自建委”逐步演变为“自管委”“居民自治”,群众主体作用不断延伸。
居民依法依约管理自有房屋与公共空间,“管理自主、利益自享”理念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逐步成型。
围绕“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三大治理核心问题,雅安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路径,系统构建起务实管用的基层治理机制。
——优化治理力量,破解“谁来管”: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我们通过村民自选,把讲政治、重公道、有热心的人推选进自治委。”古道木韵小区自治委主任黄文进介绍。在党组织引领下,自治委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社区的骨干力量。
治理力量不断拓展,形成多元共治网络。凤翔新民小区创新构建“1+1+1+3+N”网格治理队伍:一名社区干部统筹协调、一名有威望党员牵头引领、一名“法律明白人”普法宣教、三名村民代表收集民意、带动N名志愿者广泛参与,形成“小事快速响应、大事协同解决”的良性机制。
政府角色同步转变,从“大包大揽”转向“精准赋能”。水利、消防、卫健等部门资源精准下沉,推动污水管网改造、消防设施升级等项目落地,构建起“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广大村民齐参与、多部门联动强保障”的协同治理新格局。
——动态拓展内容,明确“管什么”:从“硬空间”到“软环境”
治理内容随发展阶段动态扩展,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纵向看,治理从“自建委”主导建房,延伸至“自管委”引导居民依法管护资产,群众参与从“建好家”向“管好家”深化。
横向看,治理触角延伸至生活方方面面。古道木韵小区制定《居民管理公约》,对房前屋后卫生、宠物饲养等十个方面作出细致规范;凤翔新民小区打造“七点半议事亭”民主协商品牌,形成“支部提议、党员带头、群众协商”治理闭环,成功解决11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自管委就像一座桥,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凤翔新民小区居民甘池强感慨道,“现在邻里家庭有矛盾,自管委出面调解。结果是啥?是大融合!”他特别提到小区道路的变化:“原来那条路窄,现在加宽了,路灯也亮了,开车出门方便多了。”
——融合多元手段,创新“怎么管”:“三治”协同提升治理效能
法治成为定分止争的“压舱石”。《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为基层治理提供根本遵循。“法治村官”、法律顾问、司法干警等专业力量下沉一线,“送法上门”成为常态。凤翔社区党总支书记彭强表示:“通过有效宣传,‘有事情找社区,遇事找法律’已成为居民共识。”
德治成为春风化雨的“黏合剂”。两地建立“道德积分”机制,凤翔新民小区积分超市实现参与户全覆盖;“清洁之家”“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让榜样力量带动文明乡风。“我们量化居民行为,实行‘月公示、季评议、年评定’。”古道木韵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机制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
智治成为高效便捷的“加速器”。古道木韵“一家亲”微信群将92户居民紧密相连,重要通知速达、隐患快速排查;便民小程序实现水电气缴费“一键办理”,科技让治理更高效。而在凤翔新民小区,彭强分享了一个细节:“我和同事每天在小区里转上一圈,主动了解民情。”“铁脚板”与“微信群”的结合,正是传统与现代治理方式的完美融合。
治理蝶变见实效:
“末梢”活则“全域”兴
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最终体现在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主体意识实现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在古道木韵,居民对治理实现了从“知”到“懂”再到“能”的跨越。今年自治委换届,常住居民参与率高达93%,收到居民关于优化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比增长75%。“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

社区面貌实现从“管理难点”到“治理亮点”的转变。在凤翔新民小区,道路加宽了,路灯亮起来了,污水管网改造了。今年新增及更换路灯300盏,彻底解决了夜间照明问题。古道木韵小区则在2025年完成了污水管网改造,解决了汛期涨水反涌的难题。在芦山县古道木韵小区,李志蓉的话道出了环境蝶变后的自豪:“大家都把这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游客来了也愿意多参观。”
治理效能实现从“矛盾多发”到“邻里和睦”的转变。最令人振奋的是,通过居民依法自治、多元主体共治,古道木韵小区实现了矛盾纠纷、信访案件“零发生”,安全领域“零事故”。
发展动能实现从“安居”到“乐业”的转变。治理有效释放了发展活力。凤翔新民小区山上,一条通往果蔬基地的道路,经由“党员大会通报征求意见、村民代表会商议、群众大会决议”的民主程序一致通过后兴建;古道木韵依托茶马古道底蕴,宜居环境正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小区居民都晓得环境要美观,要打造旅游景点,大家做起事情来都很乐意。”李志蓉对小区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自建自管自治”模式的核心是坚持党组织领导,以群众为主体,以依法治理为准绳,以融合共治为路径。从古道木韵的治理实践,到凤翔新民的网格创新;从“七点半议事亭”的民主协商,到“道德积分”的德治教化,雅安的探索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
如今,行走在雅安的新村土地上,整洁的村容、和谐的氛围和自信的笑容,共同勾勒出美丽乡村的新图景。这片经历创伤的土地,通过激活治理“神经末梢”,不仅实现了家园重建,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美丽乡村既拥有崭新的“面子”,更拥有坚实的“里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