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五星好评”算不算大地论文?

2025年11月11日 09:39

“忙得招架不住了,大家下单不要下多了!”近期,重庆一所大学柑桔研究所种植的杂交柑桔刚一上架即被抢购一空。科研成果在市场端收获满屏“五星好评”。


这是一次教育、科研、市场三线并进的探索。它打破传统科研育人的固有边界,更抛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当科研成果收获市场“五星好评”,将知识转化为普惠民生的实际价值,这样的实践算不算“大地论文”?

图片


科研不只有一种模样,既有仰望星空、攻克“从0到1”的基础探索,也有俯身大地、实现“从1到100”的应用转化。而应用科研的初心使命,即是让冰冷的理论“长”出温度,让高深的知识扎根土壤,最终惠及千家万户。


重庆这所大学柑桔研究所师生团队历经十余年潜心钻研,让杂交柑桔兼具多重风味、软嫩多汁。这项科研成果没有止步于实验室,而是鼓励学生成为“学霸带货王”,将柑桔推向市场,让科研成果沾染上烟火气,最终赢得消费者青睐。


图片


曹立(右二)带领学生在果园 图据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人才成长如同柑桔挂果,知识的阳光滋养少不了,但更需实践的雨露淬炼。李顺心入学后,跟随导师奔走40多个柑桔产区,在田间地头找问题、传技术;从2023年朋友圈叫卖柑桔年销售额仅7万元的“初尝碰壁”,到2024年线上售出1.6万余斤,再到如今全网“卖断货”,两年“下地进田”与“闯市场”的磨砺,让他既懂育种技术,又通市场逻辑。



图片


“阳光2号” 图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这几年,这样的“大地论文”还有很多。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走进偏远山区村落,让村民随时能监测饮用水安全,用技术守护健康底线;新能源企业与高校实验室合作,优化光伏板储能技术,让西部荒漠的太阳能发电,稳定供应给周边城镇的家庭与工厂。这印证了科研既要攻克理论难关,更要回应民生需求;既要有纸上论文,更要有长在大地、用于生活的实际产出。


图片

宁夏中卫300万千瓦光伏基地项目 图据中国报道



图片



对于应用科研而言,广袤大地正是实践素材的富矿、成果检验的赛场、学以致用的舞台。比如农技推广人员深耕丘陵地带,针对当地土壤贫瘠、灌溉不便的问题,改良节水保肥种植模式,让原本低产的杂粮田实现增产;再如林业科研团队扎根沙漠边缘,研发耐旱固沙灌木品种并优化栽种技术,让荒漠变成“绿色银行”。事实证明,广阔田野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成才舞台,回应民生需求、贴合产业实际,科研才能彰显真正价值。


“两脚泥、一身汗”,课堂设在地头,讲稿挂在枝头,学问走出书斋。实践散发出耀眼的科技之美、民生之光。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概括起来就是惠民、利民、富民。这样的信念与初心,构成了中国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独特叙事。


当然,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考虑科研工作者的实际诉求。比如,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他们获得与学识和贡献相称的社会地位、发展空间、物质待遇。



图片



应用科研如何跳出闭门造车的困境?答案藏在“向下扎根”的实践里。某些成果看似前沿尖端,却因脱离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一些农科教育停留在“书本里学种地”,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学用脱节。科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青年人才就能从学霸变成实干家。


应用科研要贴近现实,就得走出“象牙塔”。既瞄准产业痛点攻关核心技术,也搭建成果转化的畅通桥梁,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突破成为赋能产业的实际动能。


人才培育要“知行合一”,也要“真刀真枪”。既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当科研人员放下架子、学生迈开步子,让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市场终端紧密相连,科研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人才成长也可以更加全面。


果园里的“带货王”并非偶然爆红,科研坚守、育人智慧若能与市场思维共振,将有更多应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根。愿更多人才在实践中向阳生长,书写产学研融合、育新人兴产业的新篇章。


图片



本期话题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孔德淇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