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假正能量”模糊边界
近日,演员于和伟主演《沉默的荣耀》后,“将1200万元片酬全捐吴石烈士纪念馆”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
然而经多方查证,所谓“吴石烈士纪念馆”无明确对应信息,官方也未接到相关捐赠通报,网传“捐赠协议”截图、“官方致谢”等细节均系不实信息。“捐赠风波”,本质是虚假信息引发的价值错位,更折射出流量时代道德绑架的深层隐忧。
艺术创作有其独立边界,角色的崇高与演员的个人选择本无必然关联。于和伟在剧中以精湛演技塑造了吴石烈士的忠诚形象,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信念的尊崇。主创团队赴烈士墓前缅怀致敬,以真诚态度对待历史题材创作,这份职业担当同样值得肯定。但演技的精湛、角色的崇高,绝不能成为演员被道德绑架的借口。

《沉默的荣耀》主创团队向吴石烈士敬献鲜花 图据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艺德在作品不在强求,善行看本心不看绑定。演员凭借专业能力获得片酬,是市场对其劳动价值的认可,而是否捐赠、捐赠多少,是基于个人意愿的自由选择。将角色的精神高度强加为演员的现实义务,混淆了艺术虚构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不仅会给演员带来不必要的舆论压力,更可能让文艺创作者在角色选择中束手束脚,最终损害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与思想深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传言的传播,是对英烈精神的消费与消解。“1200万元片酬”“全捐纪念馆”,这些吸睛词汇的刻意堆叠,精准击中了公众的情感痛点,却完全无视事实真相。当传言持续发酵,真正值得关注的英烈事迹被边缘化,演员的专业付出被模糊化,舆论场只剩下空洞的道德狂欢。
这场“捐赠风波”背后,是“角色即本人”的认知偏差在作祟。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演员因饰演反面角色遭网络辱骂,因塑造正面形象就被要求必须高尚;有人因角色善良便苛责演员在现实中不够完美,因角色正义便强迫演员承担额外道德义务。
倘若出演英烈角色就必须承受捐出片酬的道德重压,出演复杂角色就难免遭遇人身攻击的无妄之灾,久而久之,文艺创作便会陷入同质化、扁平化的困境。创作者不敢触碰多元角色,作品难以承载更丰富的社会思考与历史表达,最终受损的是整个文化环境与社会共识。
真正成熟的文艺生态,应当尊重演员的创作自由,允许艺术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合理分离;真正健康的社会风尚,应当摒弃道德绑架,以客观态度审视文艺创作与个人选择。文艺工作者的核心责任,是用作品传递正能量、讲述好故事,让人物精神通过艺术表达深入人心;而社会公众的应有姿态,是聚焦作品背后的精神价值,理性看待创作本身,尊重创作者的个人边界,不被人设与义务强行捆绑的思维裹挟。
面对未经证实的“正能量”传言,需多方协同发力,筑牢真相与理性的底线,划清艺术与现实的分野,让历史精神真正得到传承,让文艺创作焕发应有活力。
明辨不盲从,坚守清醒立场。在AI生成内容泛滥、信息传播提速的当下,公众应摒弃“情绪先行”的惯性思维,养成信息溯源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对涉及英烈、大额捐赠等敏感内容,多问一句来源是否权威、细节是否可考、逻辑是否自洽,不被煽情叙事遮蔽判断,不盲目转发助推虚假信息扩散,更不参与无端指责与道德批判。唯有保持清醒认知,拒绝跟风站队,才能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声筒”。
求证不缺位,扛起把关责任。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枢纽,更应坚守真实底线,履行核实义务。对网传热点,尤其是涉及正能量相关内容,不能为追求流量而放松审核,需多方求证,不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不放大模糊性表述。同时要主动发声澄清虚假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引导公众树立正确认知,用专业担当守护舆论场的清朗。
管控不松懈,筑牢传播屏障。网络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技术防控与人工审核双轮驱动。对易引发虚假传播的内容,应启动专项审核机制,要求发布者标注官方信源,对AI生成内容添加显著标识;通过算法优化拦截虚假信息扩散,对恶意编造、传播不实内容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从传播源头筑牢屏障,减少“假正能量”的生存空间,是维护健康网络生态的应有之义。
真实是正能量的核心底色,边界是文艺创作的自由前提,理性是社会共识的凝聚基础。唯有坚守真实、厘清边界、保持理性,才能让正能量不跑偏、不走样,让文艺创作在自由包容的环境中滋养人心,让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回归本真。

本期话题
AI生成内容传播,你怎么看?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撰文/孔德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