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四五”丨广元:放下钢筋拿起菜篮 新农人黄文茂返乡“种”出好日子
“十四五”以来,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培训,从品牌打造到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全市已培育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家、农民专合社4145家,并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等机制有效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全市“两品一标”农产品已达552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28.10%;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更是位居全省第二……这些扎实的数据,勾勒出广元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脉搏。
蓬勃发展的农业农村,尤其是水电路配套齐全的种植基地,正成为吸引人才返乡的优质“跳板”。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的黄文茂,便是其中返乡创业的一员。
从工地到田间,返乡创业迎来新起点
“20斤辣椒、50斤番茄马上摘!”“黄瓜已经卖完了,豆角50斤管够!”11月5日,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蔬菜基地的大棚里,黄文茂一边接菜商电话,一边麻利地把鲜红的番茄装进桶,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满是笑意。

就在一年前,黄文茂还在外地务工从事钢筋加工工作。去年春节回家,看到父亲身体状况不佳,他满心愧疚:“在外漂了这么多年,爹没照顾好,孩子也没陪好。”偶然听说村里有闲置大棚,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村委会。
令他惊喜的是,村委会很快帮他协调到12亩地、22个大棚,水电都通到了地头。“大棚是现成的,拎包就能种!”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村委会副主任何正浩回忆:“村里根据黄文茂的实际情况给他协调了这一片土地,对原计划用作草莓采摘园的大棚根据种植蔬菜的要求进行了改造,重新修整了水沟,为他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技术“及时雨”,化解种植难题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上手,黄文茂就遇到了难题:水浇多了烂根,肥施少了不结果,病虫害更是让他束手无策。这时,同在基地的赵师傅主动上门,从控温到防病,手把手教他。原来,赵师傅是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的技术能手,全市已培育超万人次。不仅如此,市、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还常来大棚“把脉”,现场指导科学管理,没多久,黄文茂就摸清了种植门道,22个大棚种满辣椒、茄子、豇豆等作物,绿油油的一片煞是喜人。

产量上去了,销路又成了黄文茂的新牵挂,除了零星销售的一部分,更多的蔬菜即将成熟,亟待销售。
政策东风拓销路,幸福生活绘新卷
就在此时,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的“3+6+2”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工程发挥了作用。通过“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活动打响农产品品牌,还同步推进“广供成都”“广供杭州”等销售渠道,今年两地销售额将破20亿元。
借着这股东风,黄文茂的蔬菜凭着好品质打开市场,很快就供不应求。
如今,黄文茂每天忙完农活就能回家照顾父亲,年收入比打工时还有所增长。在天雄村,像他这样的成功案例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草莓大棚35个、蔬菜大棚57个,还为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
“现在在家种棚菜,有专家教、有政策帮,既能赚钱又能顾家,以后我还想再扩大规模,试试种新品种!”黄文茂的眼里满是憧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