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关注乡村老人,粉丝破百万,主播“大森子”筹办万人坝坝宴答谢
10月24日,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水梨村,秋收后的稻田里,老人弯腰捡拾稻穗,身旁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笑着引导:“想到啥就说啥嘛”。这位年轻人是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百万粉丝的博主“大森子”,本名林志鹏,而老人是他的外婆,也是其视频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林志鹏与外婆正在稻田里拍摄视频素材。
林志鹏将镜头对准村里的老人,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拍摄日常对话。由于普通话与四川方言的理解差异,“湘潭什么最出名?想谈恋爱。”“芜湖在哪里?芜湖在五湖四海。”等“神对话”频出,制造出许多令人捧腹的名场面,也让他在网络迅速走红。
为兑现“粉丝破百万就请大家吃坝坝宴”的承诺,林志鹏最近正筹备一场万人“坝坝宴”。这不仅是对粉丝的答谢,更希望让更多人走进自己的家乡、感受乡土的温情。从“城市打工人”转型“三农”领域创作者,林志鹏用镜头记录乡村、陪伴老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一份有温度的参照。
从都市到乡野,在烟火气里找到生活的“松弛感”
1998年出生的林志鹏,虽然才27岁,却已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
“我做过销售、文员,摆过地摊,干过烘焙,还当过游戏代练……”林志鹏掰起手指头细数自己干过的职业,“每天都被业绩压力和生存压力推着走,有时候连好好吃顿饭都成了奢望。”2020年,他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回到水梨村,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林志鹏与视频创作的缘分始于短视频行业兴起时。回村后,他把镜头转向身边的老人。契机来得偶然,一次拍下外婆两手各抓一只猫的画面意外走红,评论区网友称外婆“像电影明星”。受此启发,他开始用普通话提问、老人方言回答的方式拍摄,语言的差异催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对答,内容产出逐渐稳定后,他决定全职从事自媒体。
“当时我爸特别反对,说我‘不务正业’,甚至怀疑我是在搞诈骗。”面对家人的不解,他心中自有衡量。“创作让我找到价值,而陪伴本身,就是我最想记录的内容。”

林志鹏与外公外婆拍视频的间隙。
返乡几年,林志鹏在水梨村找到了专属生活节奏。“上半年工作节奏比较慢,我就遛狗逗猫和村里老人拍视频,享受规律的双休。”而到了下半年,即便因品牌促销等活动需要熬夜加班,他依然感受到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踏实。“村里很安静,让我能完全沉浸在创作中。”他坦言,“每当克服一个创作难题,那份成就感都无可替代。”在他看来,这份既能专注事业、又能保持生活本真的平衡,正是城市里难以寻觅的“松弛感”。
镜头里的“数字陪伴”,让乡村老人不再“孤单”
“水梨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常住居民中以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为主。”水梨村党支部委员赖仪芬观察到,林志鹏的视频创作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变化,“拍视频前,老人们生活比较单调,不是坐在门口晒太阳,就是早早歇息。现在大不一样了,好多老人见到他都会主动问:‘什么时候来我家拍一段’”
为了让老人们更自然地面对镜头,林志鹏从不设计台词,只让他们“说真话、聊家常”。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笑果”:当问到“鸡柳是鸡的什么部位”,老人笃定地回答“鸡的刘海”;一句“大哥大姐点点赞”被听成“大哥大姐修电钻”。这类视频常常获得数万点赞,网友留言称“婆婆太可爱了,方言太有味道了”“想起我奶奶”。
“他拍视频带我们玩,对老年人最有耐心了。”水梨村村民陈江琼笑着说。“这些‘神回复’不是刻意制造的,是老人们最真实的状态。”林志鹏说,他希望通过镜头展现乡村老人的幽默、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
除了日常记录,林志鹏每月举办的“颁奖典礼”更是让原本分散居住、往来不多的老人们有了定期相聚的理由。“我们会给老人们发放生活用品和红包,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在接送中参与其中。”团队工作人员蒋敏介绍,“还会偶尔召集粉丝一起做公益,为老人安装热水器、摄像头、马桶等,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林志鹏画笔下的水梨村。
林志鹏的陪伴从未越界。面对粉丝希望“让老人多直播聊天或者带货”的建议,林志鹏始终保持谨慎,“老人都七八十岁了,直播需要长时间坐着,太辛苦。不能让他们觉得‘上镜’是负担,晚年生活开心最重要。”在他看来,这种“不打扰、有温度”的陪伴,才是对老人最好的尊重。
万人坝坝宴与返乡经历:年轻人的另一种答案
随着账号粉丝破百万,林志鹏启动了坝坝宴筹备工作。“最近在忙着和村干部商量场地,联系厨师确定菜单,策划节目表演,统计报名参加的粉丝人数……”林志鹏翻看着粉丝群说,“一共有50000多人报名,我们整个村村民才3000人,压力很大,但一定要让粉丝吃好喝好玩好。”
走红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言咨询:“怎样做自媒体?能不能靠拍视频回乡发展?”他几乎对每个人都给出同样的回答:“不要头脑发热。”
在林志鹏看来,自媒体行业变化快,政策、机制每几个月就调整一次,必须持续学习。更重要的是,行业起步周期长,可能需要半年到三年才能见成效,没有稳定经济支撑,很难熬过初期困难。“我是先以其他工作为支撑,把拍视频当副业,直到收益超过主业,才全职投入。”他以自身经历举例。
对于真正想返乡的年轻人,林志鹏给出自己的建议。首先,要立足本地资源,结合产业支撑、政策支持以及自身专业技能和爱好选择方向,乡村创业未必只有自媒体一条路,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都是可行的赛道。其次,要坚持“副业起步”,避免裸辞带来的经济压力。最后,拒绝过度商业化,“乡村创业的核心优势是纯粹和真实,一旦只跟钱挂钩,味道就变了”。
此外,林志鹏还特别强调“要提前了解政策、找好渠道”。“我有个朋友想回村开咖啡店,我建议他先做自媒体,拍村里的风景和咖啡制作过程,吸引城里的顾客过来,如果光靠村里的人流量,很难维持。”在他看来,心态调整也尤为关键。“不要觉得回村创业‘掉价’,也不要被‘赚大钱’的想法裹挟。在农村,每月赚2000元可能比在城里赚5000元更幸福,因为生活成本低,压力小。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下去。”
他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些原则。在乡村创业的几年里,即便有品牌方合作,也坚持“三方共赢”——自己有收入,老人能受益,品牌方有曝光。他不刻意追求“改变乡村”的宏大目标,只在不违背底线的前提下为村里出力:给合作方提供村里的资源信息,协调合作方承担公益活动的费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乡村宣传。这种“务实而不功利”的态度,让他的创业之路走得稳健而长久。
林志鹏的选择,为返乡创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返乡并非逃避城市压力的“退路”,而是需要理性规划的“新赛道”。对于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而言,林志鹏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可能:不必囿于城市的单一轨道,只要找对方法、保持初心,乡村同样能够承载事业追求与理想生活。
水梨村这场即将开席的万人宴,不仅是一场创作者与粉丝的约定,更是一位年轻人用热爱与坚守,为乡村点亮的新可能。乡村可以很热闹,老人可以很快乐,年轻人返乡,也能走出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