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一碗古蔺面 “煮”出经济新活力
清晨六点,古蔺县城在薄雾中苏醒。位于胜蔺街的一家面馆已是灯火通明,灶火炽旺,浓郁的骨汤香气在街巷间飘散。市民老张熟门熟路地走进店里:“老板,二两牛肉面,红汤!”这声熟悉的招呼,不仅唤醒了古蔺人的清晨,更成为观察古蔺消费活力与产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
从日常饮食看消费热情
“天气转凉,生意更忙了,”滨河路一家经营30余年的老字号面馆前,付老板一边熟练地下面、调味,一边对来取餐的外卖小哥说,“以前早上高峰期主要是老街坊,现在明显多了不少新面孔,还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外卖平台下单。”他指了指灶台边贴着的几张外卖订单,“忙的时候,外卖骑手和堂食的顾客挤在店里,我得催着店员手脚再麻利点。”

古蔺炸酱面 甘霖摄
据古蔺县古蔺面协会会长胡刚介绍,全县每日面条消耗量达4万余斤,仅县城内就有近2万人选择以一碗面条开启新的一天。从清晨到深夜,遍布街头巷尾的面馆始终人气不减。“手机下单,到店即取,加班晚了点一碗当夜宵,特别方便。”一位年轻人顾客,道出了古蔺面融入日常的便捷。
古蔺人喜好吃面,古蔺面又好吃,正是这份“双向奔赴”使得古蔺面2024年产销量已突破5万吨,销售额近3亿元,这份独特的烟火气,正是古蔺面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古蔺面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古蔺县志》记载,古蔺面的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古蔺县地处赤水河干热河谷地带,这里的气候、水源、以及世代相传的揉制技巧,共同孕育了具有“劲道、润滑、吸味”独具魅力的古蔺面。面团发酵、面皮发酵、晾晒发酵,这三步发酵是古蔺面既柔软又带有嚼劲的关键所在。
从产业规模看发展潜力
如今的古蔺面产业,早已不是当年的家庭小作坊模样。
全县现持有生产许可证面厂8家、180余家面坊,近2500人从事与面食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矩阵。
数据的背后,是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随着古蔺面入选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其知名度从川南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古蔺面类产品的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6%。尤其是在过年过节期间,礼盒装手工面、特色臊子面调料包等成为畅销品。“平时家里常备,过节送外地亲朋也特别有面子。”一位正在选购的消费者说道。

古蔺面非遗传人胡刚在晾晒面条 甘霖摄
位于彰德街道建国村的古蔺县家乡面业有限公司,其发展历程是古蔺面从传统作坊走向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早期一条传统的手工生产线,在政策扶持、行业协作的良好外部环境下,通过自身在渠道拓展、产品创新和规模扩张上的不断努力,现如今拥有现代化厂房、标准管理体系、多元产品矩阵和稳定的销售网络,成为推动“古蔺面”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核心力量。
除了规模化生产,古蔺面产业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今,在古蔺的街头巷尾,除了传统的古蔺燃面、牛杂面,苦荞面、果蔬面、刀削面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边界。
从“一碗面”到“一条链”的新动力
一碗古蔺面,能衍生出多大天地?依托这碗面的知名度,古蔺正积极探索“面+文化”“面+旅游”等“面+N”的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古蔺的红色旅游线路上,不少民宿和农家乐推出了“红军面”体验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品尝,还能在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和不易。一些文创商店里,精心设计的古蔺面礼盒,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伴手礼。
这碗面,也串起文旅消费的更多可能。游客在品尝美食之余,可能会顺带购买本地特色的麻辣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形成“以面引流、多元消费”的模式。据悉,今年国庆期间泸州银河左岸音乐节上,“税袁古蔺面”这款特色伴手礼意外“破圈”,从地方美食跃升为乐迷竞相追捧的“舌尖网红”。当地税务部门关注到新业态发展,主动向探索“面+N”复合经营模式的商户宣传相关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发展,丰富消费体验。
“音乐节后,咨询和订单持续不断,新增订单已超1万盒,工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古蔺县君杰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税袁古蔺面第五代传承人税碧杰欣喜地表示,产品不仅满足了音乐节游客的即食需求,更通过音乐节窗口成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其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出口至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
更长的产业链正在延伸。围绕古蔺面,上游带动了本地小麦、辣椒、畜禽等种养殖业发展;中游促进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包装设计等产业;下游则拉动了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等行业。这碗面,已真正成为串联起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媒介。
一碗古蔺面,折射出古蔺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潜力,升腾着县城浓厚的烟火气息。从街头巷尾的日常饮食,到成长壮大的特色产业,其背后是消费需求的升级,是经营主体的奋斗,也是包括税费服务在内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精准滴灌。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价值链的持续提升,这碗热腾腾的古蔺面,必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深厚的底气,演绎出更多精彩的振兴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