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对给别人网上“贴标签”说不

2025年11月07日 09:51

学生答不上题,被老师批评本是常事。最近,某高校的一起师生争执,却引发全网围观——前脚,学生在公开树洞平台点名该老师“刻薄”“媚男”;后脚,老师直接宣称要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学生侵害名誉权。


看似师生纠纷,实则普法课堂。该生随后服软道歉时说,“给老师贴‘媚男’标签,是我随意引用网络用语的不当行为。”她或许还是没意识到,公共场域的那些“贴标签式”表达,不仅是不当行为,更可能涉嫌违法。


该被普法的,又何止一个学生?和爸妈意见不一,就说是“中式教育悲剧”;面对一个说不上喜欢的人,别人的自信就成了“普信”;大龄未婚,就是“剩男剩女”;身材丰腴些,就是“油腻”“恐龙”……“仗键走天涯”的网友们,多多少少都在一轮轮“唇枪舌剑”中,见识过“贴标签”的威力。


标签贴起容易,却不分场景、不讲逻辑、不顾影响。是该煞一煞这种“贴标签”之风了!


图片


什么是“贴标签式”表达?


特点之一,武断且主观。“贴标签式”表达,也可说是“扣帽子式”表达,用一个武断、上价值的词汇,非黑即白地概括一件有些灰度的事件。就像前文提及的这个学生,就因为老师对答得上题的男同学态度温和,对自己这种答不上题的女同学则很是生气,就给老师扣上“媚男”“刻薄”标签,却全然没考虑“答得上”与“答不上”这个关键变量。说到底,还是分不清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把主观评价当成客观事实,言之凿凿、理之寥寥。


特点之二,是热衷黑话烂梗,概念模糊却极易传播。形容“没问题”是“包的”,负面评价一个人“傻”就说人很“唐”……如今,互联网上发言的部分网友,张口闭口就是黑话烂梗,仿佛不这样说话就不时尚、就跟不上潮流。有时候,这些黑话烂梗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比如一句“媚男”,精简的词语背后,就可能藏着被恶意解读的无限空间。


图片


一旦一个人被这些主观、负面、无明确标准,却容易传播的“标签”贴上,翻身自辩,就变得非常难。


生活中,“贴标签”其实就是某种“定性”,甚至因为“标签”缺少明确的法律认定标准,可能比“定某项罪”的内涵更丰富。


显然,这样的表达涉嫌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如果贴的标签带有侮辱性,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就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当然,具体有没有违法,需根据标签内容的性质、传播范围、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因素综合判断,但这也提醒我们,随意给他人“贴标签”,小心和“法外狂徒”无限接近。


如此表达更会让社会陷入互相指责的“多输”。网络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份教程——“遇到给你‘贴标签’的,就把标签贴回去,不要陷入‘自证陷阱’!比如,一有争执,就说‘你情商低’‘你能力差’‘你情绪化’,居高临下的负面评价,让人很容易想去自我辩解,却越描越黑;如此不如不自证,直接说‘你好敏感啊’‘你是不是找茬王’‘怪不得别人都说你不好’,把伤害甩回去。”由此可见,“贴标签式”表达已经成为一个武器,但这样的“反攻”,只会助长戾气,最终每个人都可能被攻击,陷入“多输”境地。


习惯“贴标签式”表达,还会形成“贴标签式”思维。“过节不送花就是不爱你”“区别对待男女就是媚男”……自媒体和一些社群反复宣扬这些标签式判断,让一些青少年形成了“达到A标准,就意味着B”这种简单的标签思维,那些表达习惯又反作用于他们的思考——毕竟贴标签比分析判断容易得多。对很多青少年而言,理性思维还未形成,就已退化。


图片


理性是文明之光,极端是争议之源。沟通和理解,本不必如此剑拔弩张。


回到这起师生纠纷,老师决定状告学生后,学生学会了解释。如果在选择“贴标签”之前,就能好好解释,把走神的缘由、心中的情绪和老师好好说,完全可能成就一段师生和睦、教学相长的佳话。


其实,人与人的互相理解,并没有那么难;人际交往不怕冲突和问题,就怕自己给别人先作判断、公开传播。


在这个人人都有话筒、都有“槽点”可吐的时代,我们愈发呼唤“先问事实、再说判断”的理性表达。拒绝随意给人“标签”,是网络平台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图片


本期话题

对于“贴标签式”表达,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刘志杰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