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丨195公斤,他还能更强!
凉山州残运会的赛场上,杠铃与金属支架碰撞的闷响中,沙马伍呷深吸一口气,双臂发力,195公斤的重量被稳稳举过头顶。当杠铃落垫,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份力量,不仅是赛场上的胜利,更是一段被命运击碎又重新锻造的人生,最震撼的宣告。
从退伍老兵到举重健儿:一场残奥会点燃重生路
“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就想把最好的成绩展示给凉山父老乡亲,让他们看看,我们残疾人也有力量!”站在熟悉的家乡赛场上,沙马伍呷的眼神里满是赤诚。这位曾斩获全国赛事亚军、省赛冠军的运动员,此刻最在意的,是家乡人的认可。
时光回溯到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身为退伍老兵的沙马伍呷永远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刚从北京康复院出来那会儿,哪怕我当过兵,有再强的意志,也沮丧得不敢出门。”他坦言,那段日子,是人生最黑暗的低谷。
转折发生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电视里,各国残疾人运动员拖着残缺的身体,为祖国荣誉奋力拼搏的画面,像一束光刺穿了他的绝望。“我当时就发誓,要像他们一样!”2010年,省残运会选拔的机会降临,州残联找到了沙马伍呷,自此,他与举重结下不解之缘。
以呐喊抗疼痛:15年坚守诠释体育精神
举重,极度依赖腰腹与下肢力量,而这正是沙马伍呷受伤最严重的部位。训练中,腰椎骨折的旧伤时常发作,每一次发力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必须靠吃药缓解,实在忍不住了就喊出来,喊一声,就能暂时忘了疼,继续把训练完成。”他的呐喊,不是炫耀,而是与疼痛对抗的武器。
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放弃?沙马伍呷的回答坚定而沉重:“放弃了,我生存就没什么价值了。”从退伍老兵到残疾人,再到举重运动员,三次人生转折里,部队练就的意志成了他最坚实的支撑。“我虽然坐下了,但还想展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点贡献。”
如今40岁的他,一边要高强度训练备战全运会,一边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患尿毒症的父亲。“自古忠孝难两全,父亲很支持我,我们经常开视频相互鼓励。”他说,想让父亲看到,即便身体残疾,自己依然健康强壮,从未向命运低头。
化身“引路人”:18名学员从赛场绽放光芒
“加油书则!好样的!”州残运会赛场上,沙马伍呷坐在轮椅上,为自己的学员呐喊助威。如今的他,不仅是运动员,更是18名残疾人学员的教练——这些来自凉山17个县市的学员,有的曾常年卧床、不敢出门,如今却站在了竞技场上。
“我当初没受过科学训练,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就想把自己十几年的知识、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沙马伍呷在州残联的帮助下创办了训练营,连4名女学员都跟着他练出了“女汉子”的劲头,此次州残运会,学员们都拿到了优异成绩。
“以前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练了举重后,不仅上下轮椅方便了,整个人都自信了!”学员石一儿木惹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另一位学员周兵跟随他训练7年,早已把他当作榜样:“沙老师太坚强了,是他让我学会了超越自我。”
寄语困境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金牌是暂时的,走向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但体育精神是永恒的。”采访最后,沙马伍呷想对所有身处困境的人说,“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会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被命运击垮,到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沙马伍呷用不屈的脊梁扛起了自己的人生,更扛起了一群残疾人的希望。他的故事,印证了一句话:苦难打不倒强者,热爱能穿越荆棘。而这份不屈与担当,终将成为更多人前行路上的光,指引着每一个人在人生赛场上,无畏拼搏,向阳而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