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文华奖四川双星闪耀下的“获奖密码”
尘埃落定!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代表四川参评的川剧《梦回东坡》、歌曲《玉盘》成功获奖。其中,创演《梦回东坡》的四川省川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更是连续两届摘得文华奖。作为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从2004年起,文华奖改为三年评选一次,三年磨一剑,四川的《玉盘》《梦回东坡》为何胜出?

饱含生命力的渴求 再听《玉盘》已是曲中人
作为今年在全国引发现象级讨论的原创作品,《玉盘》的生命力着实太惊人了,围绕这首歌的二创、解读,持续到现在。
“中华战歌”是不少观众给《玉盘》的评价,有些网友据此的二创甚至切中了谭淇尹创作时埋的草蛇灰线。这首歌的艺术色彩,很大一部分源于这首歌的诞生土壤——四川。口弦的颤音来自彝族民间艺术、隆隆的脚步声与电子音乐交织,既呼应着大凉山动人深邃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歌曲时尚感。孩子们可能听不懂歌词,但他们能感受到歌曲中的力量感和律动,成年人也会从带着古老、庄重且神秘的音调中感受到“跨越山河逐月”的壮阔,让人热泪盈眶。

《玉盘》不像儿歌,也可以说它拓宽了我们对儿歌的想象。如今当儿歌被简化为活泼可爱的样子,《玉盘》证明了童真同样可以具备哲学力量。它的歌词巧妙融合自然意象与人文历史,对于宇宙与生命的探讨,使歌曲远超传统儿歌的格局,展现出更为宽广深远的艺术维度。
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洒脱松弛的表演状态,他们没有浓重的舞台妆容和各种blingbling,跳出了“漂亮孩子”的模板,各有特色。纯真的生命力溢满舞台,感染力不亚于任何磅礴的仪式感,接地气到仿佛那个正抬头凝望的孩子,是邻家小孩,是你、我或每一个人。

果果合唱团领队老师阿西阿呷说,这首歌曲给了孩子一种新的概念,鼓励孩子们大胆走出来,大胆表达自己,把自己所想的所想要说的,所想要表达的全部放在歌里面,去唱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也印证了谭淇尹的观点:“当童声不再被驯化成甜腻的糖纸,它就能拥有包裹星辰的重量。”
就这样,纯真童声伴随古老天问抵达的憧憬,成为了一股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力量,在新的一年里让观众们怀揣渴望:
“玉盘玉盘,那天宫是否有答案?”
薪火相传 《梦回东坡》川剧新人挑大梁
纵观如今的戏曲创作,历史人物题材并不少见。但把历史人物题材演到拿下文华剧目奖,要有令人动心的能力。《梦回东坡》做到了,这部戏可以说是处处见真情——惠州修桥的为民担当,黄州悟道的旷达豪情,儋州教化的赤子之心,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缱绻深情……

戏曲传承中的重中之重是托举新人,这次《梦回东坡》也做到了。
这部剧的艺术总监——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花奖得主陈智林也担任过《梦回东坡》的主演,这次角逐文华奖,他把饰演“苏东坡”的重担交到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演员雷云身上。
他希望年轻演员也能在表演过程中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并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川剧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传递不仅是对艺术本身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精神的一种传递和弘扬。“‘传播’变成‘传递’,这就是文化自身的一种魅力所在。”

本剧导演查丽芳介绍,《梦回东坡》持续打磨提升,一批挑大梁的青年演员经过舞台历练,在角色揣摩等方面不断精进,带来了更加精湛的舞台表现。“青年演员有独到的理解,也有川剧老中青三代的传承。整个剧目的提升,背后是主创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备战,大家全盘协作,共同展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创作水准。”
川剧的写意美学在此被运用到极致。青年演员以醇厚的川腔演绎《赤壁赋》中的千古名句,配合水袖翻飞、身段流转,将苏东坡的豁达与洒脱具象化;当剧情来到“黄州悟道”段落,灯光骤暗,仅一束追光聚焦于独坐“雪堂”的东坡,极简的舞台设计与演员细腻的表情,将人物内心的迷茫与顿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充满“假定性”的艺术表达,既契合川剧的写意美学,又精准捕捉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哲学,让观众在唱腔与身段间,读懂这位巴蜀文化名人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好的土壤 才能生出精品之“花”
四川就是这样一片沃土。看历史,四川孕育了川剧、四川清音等艺术明珠,诞生了李白、苏轼这样的千古名家,文物瑰宝如二十四乐伎、汉代说唱俑,以其生动的姿态穿越时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不绝的艺术律动;看发展,四川文艺作品连年折桂,不断续写着新篇章。
备受关注的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四川共有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话剧《谁在敲门》、歌曲《玉盘》、群舞《柔情似水》、魔术《邂逅》6个作品入围终评,不仅实现数量上的增长,更在艺术类型上实现全面突破——川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艺术品类与歌曲、舞蹈、魔术等表演形式齐头并进,充分展现了四川文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和多元魅力。

虽然创作并不是以获奖为唯一目的,但两部作品夺得文华奖,令整个四川文艺界振奋,因为文艺川军的努力值得嘉许。以川剧为例,目前,四川拥有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其中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相继推出。川渝两地协同立法促川剧传承发展,为川剧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此外,四川对于音乐产业的投入下了大决心。根据《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四川省政府还将每年拨款支持原创音乐,挖掘音乐人才。在这样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涌现了《寻找杜甫》《伎乐·24》等出圈的音乐作品。四川省第二届原创歌曲大赛也在进行中,为音乐人提供最实在的保驾护航,为下一首《玉盘》助力。
事实上,四川文艺作品的“获奖”与“出圈”,从来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千年文脉厚积薄发、政策扶持精准发力与创作团队深耕细作的必然结果。从川剧《梦回东坡》里青年演员扛起的传承大旗,到歌曲《玉盘》中扎根大凉山的民族韵律;从川渝协同立法为川剧筑起的法治屏障,到每年专项拨款为原创音乐注入的活水——这片孕育了苏轼、李白的土地,始终以“尊重传统、鼓励创新”的姿态,为文艺创作提供着最肥沃的土壤。当精品创作反哺文旅发展,当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动能,四川文艺的下一个“三年”,必将孕育出更多打动人心的新经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