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蜕变!凉山这座山,从“防火带”到“致富带”的绿色逆袭
“十四五”期间,凉山州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而支撑这一增长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生态底色的深刻蜕变。
一座山,一片林,蹚出一条生态致富路。过去五年,周世春,这位专注于林下生金、产业富民的领路人,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书写绿色答卷。走进西昌尔舞山,走进他的“林下基地”,一个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从“火灾隐患区”到“绿色聚宝盆”,尔舞山的五年蜕变
晨曦中的尔舞山,松林苍翠,雾气氤氲。四川贝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世春穿行在林间,仔细查看着红果参、黄精等中药材的长势。他俯身轻抚着一株即将成熟的红果参,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株再有一个多月就能采收了,现在市场价能卖到每公斤一百元以上,而且市场上的需求量很大。”
周世春,是四川贝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几年前,他看中西昌市尔舞山良好的生态本底,在此承包了2500余亩林地,用以发展林药、林菌、林旅等产业。其中,红果参作为当年种、当年收的“短平快”作物,已成为他的“明星产品”。

漫步在林间,周世春望着已经挂果的植株,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2024年,我们试种了10亩红果参,效益可观,所以我们决定明年要扩大种植规模。因为林下种植不砍树、不毁林,松林就像天然空调,湿度温度完美,完全适合这些中药材的生长。还是那句话,生态好了,产业才能长远。”
然而,将时光拨回五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周世春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对比图:2021年的尔舞山,松林稀疏,林下枯枝落叶堆积,火灾隐患突出;2025年的今天,同一片林地已变成层次分明的“立体农场”,林下套种着多种高价值中药材,林间步道旁的喷淋系统正匀速洒水。任谁都没想到,五年前的这里,还是普通松林,如今,已成为了聚宝盆。
“其实当初来这里考察时,我心里一直在打鼓。”周世春回忆道,当时全州林下经济还在起步阶段,西昌像样的中药材基地很少,他承包的这片林地,仅清理林下可燃物就花了5个月。转机出现在2022年,西昌市启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政策支持与技术护航双管齐下,让这片林地焕发新生。
生态与产业共赢,林下经济激活“绿色财富”
技术突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周世春的工作日志上,我们通过监测数据可以清晰的得知,通过林下套种,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21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8%,每亩每年固碳量增加0.8吨。而生态的改善也激活了“绿色财富”。周世春的林下种植基地,也从单一种植拓展到“中药材+食用菌”立体模式,预计每亩可增收3至4万元。这一转变同样也惠及了当地村民。
一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种土豆玉米,打零工一天挣80元,还不是天天有活干。现在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挣3000到5000元,去年光工资就领了3万6千元。”
周世春说,“这五年下来,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山更绿了,我们的产业路子也更宽了。以前靠山吃山可能是砍树,现在是‘护山养山再吃山’,这山反而更‘有得吃’了。”

周世春口中的“路子宽了”,是凉山州“十四五”期间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的缩影。据统计,在2025年上半年,仅西昌市新增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0亩,森林防火风险反而同比下降15%,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尔舞基地就是典型案例,种植区林下可燃物载量从每公顷12吨降至3吨,同时每亩林地年综合产值从不足500元跃升至2.8万元。这正是“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的初衷——让森林既当“水库”“碳库”,又当“粮库”“钱库”。
据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产业中心主任胡定林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州紧紧围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在保障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禽等为代表的林下经济,旨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全州森林覆盖率也从2020年底的51.93%增长到2023年的52.16%,这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约达到1433万亩,产值突破36.9亿元,带动了广大林区群众增收。这些数据表明,生态改善正在有效反哺民生,绿色发展的活力持续增强。”
随着生态持续改善,周世春的“林下版图”不断扩大。生态产业的红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
站在尔舞山上,周世春对未来充满期待:“未来我们计划拓展林旅融合,让游客来采摘、研学。生态是最大的财富,只要守护好这片绿,就能收获更多‘金果子’。”
从单一农耕到林下掘金,周世春的五年奋斗,是凉山州“十四五”生态改善的生动实践。林间的风带来药材的清香,也带来了收获的希望——“十四五”的收官不是终点,而是生态富民新征程的起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