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一条路、一群人、一个村,见证乡村振兴的改变
在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鸣鹿村,一支驻村工作队,日复一日地行走在田坎之间、扎根在农户家中。他们不仅把政策送到基层,更把群众的困难及时向上反映,切实推动这个小山村发生一点一滴的改变。

一条路——打通枇杷出山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天,工作队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村里的枇杷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场查看。这条正在硬化的产业路,全长约3.8公里,宽3至4米。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路面硬化和清理。
“这条路没修之前,全是小路,枇杷全靠背,相当恼火,去城里面售卖也很远。”鸣鹿村村民王德奇回忆道。过去,这条路是土路,狭窄、陡峭、弯曲,雨天泥泞难行。枇杷娇嫩,从山上运到市场,常因颠簸磕碰导致品相受损,卖不上价钱。村民只能肩挑背扛,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枇杷产业的发展。
去年,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村民修路的迫切愿望后,向市政协争取到2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村民先修通了毛坯路。随后,又推动将道路硬化工程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成功争取到320万元专项资金。今年6月,道路硬化工程正式动工。
“我家有五六分地在这里,现在路在我家地边上,比以前安逸得多了。”村民骆超说,“以前稀泥很多,现在下雨也好天晴也好,骑着摩托车就来了。”
该道路预计10月底全面竣工,将辐射近1000亩枇杷园,极大提升运输效率。骆超还有了新打算:“现在这个路修通了,路宽敞了,也好停车了,我也准备开始利用抖音平台拍点短视频,明年枇杷成熟就发展沿路采摘,增加点收入。”
一群人——见证帮扶政策的具体落地
离开施工现场,工作队又走进脱贫户何雪梅的理发店。
早年,何雪梅因父亲患病致贫,虽于2016年脱贫,但生活仍捉襟见肘。2022年,在工作队的鼓励和政策帮扶下,何雪梅开起了理发店,由此获得稳定收入来源。此后,工作队又引导她参加汉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免费电商培训,帮助其通过线上渠道推广自家枇杷;同时,通过协调公益性岗位安排,她的母亲成为村道保洁员,叠加种养产业的专项补贴,全家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我自己通过短视频学习、电商培训,获得了另外的销售渠道,能够通过互联网把我们的农产品销售出去,为我们增加了一部分的收入。”何雪梅说。
一个村——实实在在的改变
自驻村以来,这支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协助鸣鹿村党委获评“汉源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聚焦产业发展,引进“春花枇杷”新品种,开展技能培训100余人次;完善基础设施,争取资金改善道路、饮水条件;倾心为民服务,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在鸣鹿村,改变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条条平坦通畅的硬化产业路,是一场场精准高效的电商培训,是一个个稳定可靠的公益岗位,也是一支每天奔走在田坎上、心系群众的驻村工作队。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正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让鸣鹿村的产业更兴旺、环境更宜居、村民生活更有奔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