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才 筑梦未来 眉山发动“技能引擎”激活产业新动能
“以前干技工到高级技师就到头了,现在不仅能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待遇也跟着提上来了。对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一线工人来说,更有奔头、更有干劲了!”近日,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高恒正专注地操作设备,他的眼里,电焊火花闪烁之下满是希望的光芒。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高恒(中)讲解相关事项。
2025年,高恒被评为特级技师,成为眉山市“新八级工”制度实施后的首批受益者,不仅获得了一次性1万元奖励,还被企业聘任至特级技师岗位,享受每年2万元生活补助。
这一变化得益于眉山市加快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根据《眉山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服务保障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协同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产业的“1+3”主导产业发展,特制定10个方面24项政策措施,其中,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健全3年向制造业企业聘任的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发放每人6万元生活补助等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向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发放优才卡享受医疗、入学服务等激励机制等,预计投入近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奖补,通过3年时间实现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据介绍,《方案》着力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新八级工”制度
打破成长“天花板”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传统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向下增设学徒工,向上拓展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形成八级晋升通道,彻底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从“五级”到“八级”,不是简单的变“数”增“量”,而是职业技能等级体系的架构重组,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拓宽,更是助力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
目前,全市已培育特级技师6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分别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高恒、刘阿君、宋强、廖仲宾以及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郭利红、符军。
近年来,眉山市为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包括《眉山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在内的系列政策文件。
同时,眉山市制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旨在依托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技艺传授、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及绝技绝活传承等工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实践载体与能力支撑。
车间里走出了“大师班”
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甘俊林正俯身指导年轻工友操作焊接机器人。5年前,甘俊林只是一名普通技工,如今,他已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更是带领团队实现了C70E侧墙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推动枕梁与横梁自动生产线落地,为公司智能转型奠定了基础。
2019年,甘俊林眉山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成立,采用“1+3+N”模式,以领军人才带动设计、工艺、班组长三级梯队,聚焦产线瓶颈工序优化与整车关键技术难题。成立以来,工作室已输出21项专利、13篇国家级期刊论文,多项成果获四川省和中车科技创新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培养的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总数达53人,在国际、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68人次。
甘俊林的成长轨迹,正是全市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挑战,眉山市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突破口,打通人才成长通道,2024年仅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就新增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5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已达58.5%。
茶香里藏着“致富路”
与此同时,在文旅领域,另一条技能成才之路也在悄然铺就。
在李倩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茶香袅袅中,学员们正在学习传统茶艺。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养茶艺人才2万余人,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0余个。

在李倩(中)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学员们正在学习茶艺。
李倩团队创新“党建引领+技能大师工作室+市场产品+就业致富”模式,与洪雅县茶产业中心、三苏祠博物馆等合作,开发茶产品、开展公益培训、申报非遗项目、研发专利产品,帮助茶农增收致富,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教融合育人新路径,实现年产值增收。“我们要让传统茶艺焕发新生机,”李倩说,“既传承文化,又带动就业。”
如今,李倩已带领团队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出版教材10部,甚至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流茶文化,在全球12个国家举办128场茶文化讲座,让眉山茶香飘向世界。
四川省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李倩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个深耕高端制造,一个传承千年茶艺,共同编织出全市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兴产聚人”核心战略,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下一步,眉山将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强公共实训平台,深化产才融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