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银发,别只盯着“经济”
秋高气爽,金菊傲霜,又是重阳佳节时。不同于其他节日,比祝福先来的竟是各地消保委的提醒。山东省淄博市消保委“敲黑板”提醒老人远离消费陷阱;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部分平台操作复杂,对老人不友好……
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实我们更该关注这些“冷水”,替父母们守好安全之门。
银发经济的确定性,来了。
银发经济,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它植根于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十五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老年人口规模将从当前的约3.1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3.9亿人,这必然带来澎湃增长的消费动能。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机构于2024年12月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支柱性产业。
银发经济,更是“元气老人”的民生所需。“银发族”正在重新定义年龄的限制:他们天天旅游打卡,早K歌晚跳舞,一身腱子肉狂甩“闪电五连鞭”毫不气喘。“朝气蓬勃的老年人”,正成为健康中国的幸福印证。他们,也可以很“科技”——10月28日,重阳节前夕,阿里巴巴联合浙江开放大学发布的《2025“银发+AI”应用趋势报告》显示,老年群体是AI时代充满潜能的深度参与者。无论是AI陪伴还是康养辅助,银发经济里,既有“初老族”借科技“备老”的需求,又有高龄老人借科技辅助康养的需求。换位思考,才能细分好产品,精准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当所有人都意识到银发经济大潮来临时,一些披着“服务”外皮的商家,也悄然为老人设下“天罗地网”。
有的设计复杂,诱导消费。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查看父母的手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知不觉,竟多了一系列“订阅”强制收费,而老人家往往毫不知情。甚至某天,突然收到一个劣质产品,一问老人则是一脸茫然:只是看了一下,怎么就买了呢?界面复杂、默认勾选、频繁跳转、关键信息用极小字体提示,更有甚者,利用弹窗倒计时制造焦虑,在打车、点外卖等消费场景中植入消费贷等金融产品,一不小心,就上“套”了。这些别有用心的设计,很可能侵害老人财产安全。可恨的是,“手滑”被扣费容易,却很难取消扣费,哪怕年轻人,纠错之路都要过五关斩六将。
有的滥用科技,制造焦虑。就在前几日,安徽省临泉县某居民因使用AI技术编造传播“3个儿子不赡养老人被罚”的虚假信息,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处罚。一只蟑螂出现时,其实背后已经有无数只蟑螂了。AI谣言也好,虚拟短剧也罢,都是专门点对点进攻相关受众:给老人灌输的观点,都是儿女不孝;给儿女推送的,也是所谓“原生家庭的伤害”……在制造家庭矛盾中赚取不义之财。这种“经济”,对老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必须严加打击。
还有的,即便不是故意“设套”,却习惯了针对年轻人的那套“互联网操作”,看病挂号、吃饭点餐,处处离不开手机,操作繁琐,就变成了处处是门槛,愁坏爸妈。
九九重阳节,孝敬要久久。显然,银发经济绝不仅是“经济”,不仅是GDP,更是民生工程。
一方面,相关部门宜研究好真实需求,支持真正造福老人的银发经济。勿让劣币驱逐良币,对优秀的、真正适应老人需求的项目就要支持,让科技造福于老人而非给他们添堵。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成都市民政局等5部门印发《成都市做优做强银发经济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将老年生物医药、康复辅具、智慧养老和抗衰老医美这些具备优势的产业串起来,从园区到产业,保障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应共同打造让老人更有幸福感的“适老环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谁都有成为老人的一天,多一些沟通理解,才能少一些冲突争议。比如,与其责怪老人在生活区跳广场舞扰民,不如在公园划分好地块时段,让老人不再需要和青年“抢地盘”;与其投诉老人上班高峰期免费乘公交,不如划分清楚免费时段,互相给彼此让条路;与其怪老人舍不得花钱,不如呼吁医院、餐厅等服务机构开通“免手机”渠道,降低老人消费的门槛。
能否为老人提供一个好环境,丈量着社会的文明度。四川古有“老不出蜀”之说,本质还是因为闲适、包容的环境。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可以带爸妈在成都的公园边赏菊、边喝茶、边看表演,也可以让他们在攀枝花的暖阳下尽情享受。书写一个更有活力的“老不出蜀”故事,“九九”之后,还要久久为功。

本期话题
替父母守好安全之门,我们应该怎么做?评论区聊聊~
撰文/刘志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