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醋业:千年醋香里的传承与时代突围

保宁醋包装生产车间(资料图)。
清晨的阆中古城,第一缕晨光穿透嘉陵江薄雾,保宁醋文化博览园手工老作坊内已是热气蒸腾。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勇手持曲铲翻动发酵药曲,砂仁、肉桂的醇厚香气与江风、水汽交织。
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保宁醋的核心产区,阆中正以坚实的产业根基与创新活力书写传统酿造技艺新篇。而一场行业盛会的到来,将为这片沃土注入新动能——10月30日至31日,2025年川渝调味品行业技能大赛将在阆中举行。
醋业兴城 千年技艺积淀的产业实力
“来了阆中不买保宁醋,等于走了冤枉路!”古城状元坊旁的醋铺前,老板李大姐手脚麻利地为游客封装保宁手工醋,货架上阆州醋、蜀阆牌醋等本地品牌琳琅满目,往来游客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这份热闹背后,是阆中醋业历经千年沉淀的深厚产业实力。

保宁醋老作坊(资料图)。
数据显示,目前阆中已形成涵盖8家规模化生产企业、20余家特色酿醋作坊的完整醋业生态,年产食醋总量达8.85万吨,总产值突破5.037亿元。其中,保宁醋与阆州醋两大龙头企业构成产业“双引擎”,贡献了全市醋业超80%的产值,成为支撑产业稳健发展的“压舱石”。
保宁醋的发展轨迹堪称行业标杆。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长兴元年的酿造史,为其积淀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厚重家底。如今,这家老牌企业已完成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华丽蜕变:投资超亿元建成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自动翻醅机、无菌灌装线等设备高速运转,将年产能提升至8万吨,年产值达4.2亿元,年利税超3600万元。更值得称道的是,企业将文化传承深植发展血脉,打造的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通过古法酿醋体验、醋史文物展览、醋文化课堂等特色项目,让非遗技艺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风景。
阆州醋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作为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四川省阆州醋业有限公司以7500吨的年产量、8000万元的产值稳步前行,并借助张飞牛肉成熟的全国销售网络,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其创新研发的U美桑葚汁醋饮料,凭借酸甜清爽的独特口感,迅速成为阆中餐饮市场的“网红单品”。“从街头烧烤摊到饭店餐桌,这款饮品的身影随处可见,去年光这一个单品就卖了1000多万元。”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可笑着介绍,这款年轻化产品更成了年轻游客的“阆中打卡必备”,其以时尚形式延续了千年醋文化的生命力。
小微醋企与特色作坊则以“小而美”的姿态,守护着酿艺的多样性。阆中市龙凤酿造厂80岁的创始人姚克勤,至今坚持用“日晒夜露”的古法酿造“蜀阆牌”醋,其醋品色泽红褐、酸味柔和、余味绵长,是本地食客的“心头好”;肖家醋业、张飞醋厂等企业则深耕区域市场,通过定制化醋品、特色礼盒等产品,精准满足细分需求。这些散布在古城街巷的酿醋坊,与龙头企业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共同构成了阆中醋业“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成长之惑 传统产业面临的时代考题
“品牌要跟上时代脚步,有时候比酿出一坛好醋还难。”在保宁醋的产品展厅里,企业负责人陈福生望着琳琅满目的展品,语气中既有对多年品牌积淀的自豪,也藏着对时代挑战的审慎。尽管阆中醋业根基深厚,但在市场变革与跨界竞争的双重冲击下,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

保宁醋四万吨固态发酵车间。
“川渝市场是我们的基本盘,要守得住更要走得出。”陈福生说。数据显示:尽管保宁醋在川渝市场稳稳占据35%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区域王者”,但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1%。
在陈福生看来,制约品牌向外扩张的因素复杂多样:“企业上升期,稳定的收益能推动扩张,但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原有的发展模式就难以支撑更远的步伐。发展瓶颈会限制继续增长,除非有新的技术革新或新兴市场出现,找到新的赛道。”
阆中市委办曾联合阆中市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局、阆中市总工会组成调研组,对阆中醋业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组发现,“中国四大名醋”长期以来各有“势力范围”,其中,保宁醋立足西南。这种“割据一方”的格局,让各大醋品牢牢占据本地市场,既阻挡了外来品牌的“渗透”,也让自身难以向外部区域突破。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资本新贵”的入局。近年来,海天味业、金龙鱼等粮油调味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成熟的渠道网络,纷纷进军食醋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抢占份额。2017年,“酱油一哥”海天味业收购镇江丹和醋业,正式切入食醋赛道;在中国品牌力指数食醋品牌排行榜中,海天多次登顶榜首。2019年,千禾味业斥资1.5亿元收购镇江恒康酱醋;“粮油巨头”金龙鱼则收购山西梁汾醋业,并于2020年推出“梁汾”品牌食醋产品。这些案例,为“安守一隅”的传统食醋企业敲响了警钟。
“要守住川渝市场35%的份额,我们得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抵挡竞争对手的进攻,能投入到省外扩张的资源自然就少了。”陈福生坦言,即便如此,一味防守只会陷入被动,因此保宁醋也会不计成本地在部分竞争对手的“地盘”铺货,试图迟滞对手的进攻步伐。
但高昂的物流成本与铺货成本,让保宁醋在川渝之外开拓市场时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只有广东(依托川渝人群基数)、西藏(川菜占比高)、浙江(依赖B端餐饮渠道)3个地区能实现盈利,其他省份基本都是亏损状态。”陈福生的话语中满是无奈。
更让他担忧的是预制菜产业的兴起。“为控制成本,预制菜企业大多会选择低廉的醋汁,这类产品成本低、门槛低,传统醋企即便进入这个领域,也未必能比小企业或大资本更有优势。”
电商渠道同样不容乐观。尽管保宁醋过去7年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达3500万元,但始终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阆州醋的电商销量虽可观,却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主要是食醋重量大、易碎,配送成本太高了,根本赚不到钱。”蔡可说。
对于阆中的小微醋企而言,业务萎缩与传承断档更是迫在眉睫的挑战。龙凤酿造厂最红火时,醋品能销往南部、苍溪、剑阁等周边多地,如今却只能勉强维持盈利,“够发员工工资就不错了”。姚克勤老人望着自家酿醋坊,语气中满是怅然:“这醋是真的好,可孙儿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跟着学酿醋——他说这活儿太苦,还赚不到钱。”
破局之路 资本赋能与联盟协同谋新生
在整个食醋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于保宁醋等阆中醋业龙头而言,若想在存量市场中“抢别人的蛋糕”,缺乏外部资金助力,仅靠自身积累,已渐感力不从心。
在阆中当地政府看来,部分醋业龙头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认为现有市场份额与利润足以支撑企业平稳运营,担心扩张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资金风险与管理风险,因此逐渐失去了主动扩张的动力,对上市融资、引入外部资本存在一定顾虑。

保宁醋文化博览园。
事实上,2010年中粮集团曾提出收购保宁醋的意向,却因多重因素影响,收购最终未能达成。这一未竟的合作,成为当地企业家讨论“资本”话题时绕不开的节点。业内人士分析,此事客观上让部分传统经营者对外部资本形成了谨慎的态度,担心引入资本后可能会稀释自身股份、旁落品牌控制权。
“引入外部资本并非‘引狼入室’,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规避风险,让资本成为‘发展帮手’而非‘品牌威胁’。”阆中市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正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企业了解资本运作的规律与优势。张飞牛肉和保宁醋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待公司的相关指标符合上市条件时,将着手启动上市流程。”
除了资本层面的努力,调研组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借鉴山西老陈醋“地理标志+企业品牌”的发展经验,由政府牵头组建“阆中醋产业联盟”,吸纳域内保宁醋、阆州醋、肖家醋等骨干醋企担任联盟理事会成员。联盟将定期举办行业交流会、技术研讨会,分享市场动态与创新成果,提升全行业酿造水平;及时协调矛盾与利益纠纷,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联盟名义统一对外发声,策划大型品牌宣传活动,增强“阆中醋”产业的整体市场影响力。
阆中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川渝调味品行业技能大赛可以通过川渝两地政府、工会与行业协会协同,打破地域壁垒,让阆中醋业以“产业代表”身份参与跨区域交流,为“阆中醋”公共品牌造势。
同时,着力打造“阆中醋”公共品牌与药醋特色品牌两大矩阵。公共品牌塑造上,以“阆中醋”为地域标识,涵盖域内所有达标醋企产品,通过统一包装LOGO、组织全行业参与品牌推广,打破单一企业品牌壁垒,突出地域属性形成合力。阆中市总工会负责人认为,大赛是推广地域名片的重要抓手:“通过赛事挖掘阆中醋业历史文化内涵,能提升品牌辨识度、竞争力与影响力。以此次赛事为起点,后续持续开展直播技能大赛、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等,全方位提升行业知名度,最终形成‘川渝—中国醋都·阆中’地域名片,让阆中成为川渝醋业核心。”
此外,调研组建议实施品质提升、文旅融合、市场拓展三大行动: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阆中醋》地方标准,参照山西提升老陈醋总酸指标的做法,明确“中药投料”“陈酿周期”等核心工艺量化指标,新增总黄酮等特色成分检测项目,以高标准保障醋品品质一致性——这与大赛中调味品感官品评师的专业评定形成呼应,可通过赛事检验标准落地效果;深化醋文化与文旅融合,依托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巩固现有商超、经销商渠道,与全国性连锁超市、餐饮企业、地方特色餐馆建立长期合作,扩大一线城市及下沉市场铺货范围,同时探索电商运营新模式,降低物流成本,破解“叫好不叫座”困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