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广安:家门口的“幸福车间”

2025年10月28日 10:05

10月22日,走进位于花桥镇蒲莲社区的四川闪亮光灯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亮光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绕线、贴片、测试、封装等工序,一批批精致的圣诞灯饰组件陆续打包完成,即将发往遥远的墨西哥等地。

在这片曾经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土地上,如今正悄然生长出一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新形态。

群众顾家挣钱两不误

这家扎根于社区的“微工厂”,有效助力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据闪亮光公司经理兰海涛介绍,企业主要生产彩灯、圣诞灯等产品,主要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合作客户多来自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几年前回乡探亲时,看到不少妇女因为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就萌生了在家乡为她们创造就业机会的想法。”兰海涛的这一想法,恰好与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不谋而合。今年7月,该公司被正式认定为“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这不仅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更在用工招聘、厂房协调、水电保障等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政策的精准“滴灌”,既减轻了企业运营压力,也帮助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工人唐小莉满意地说:“家就在镇上,来回方便,时间灵活,还可以拿材料回家加工。”这份工作对她而言,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生活质量的提升。

目前,闪亮光公司在花桥镇共设有3个生产点位,其中蒲莲社区生产线效能显著提升,达到原来的5倍,月均产灯饰12万至15万件,产值约100万元,常年稳定吸纳约60人就业,其中约17%为本地低收入群体。

产能的快速提升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兰海涛坦言,物流成本较高和产品出口运输链条长、环节多等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期待能有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帮助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

“如果市场行情持续向好,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展望未来,兰海涛信心满怀。

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在石笋镇将军村,另一间被认定为“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的养殖基地,则用一枚枚新鲜的鸡蛋,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10月24日早上,59岁的张继翠和丈夫收拾妥当,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走向将军村的蛋鸡养殖基地——石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到养殖车间,张继翠与工友熟练地将一枚枚色泽鲜亮的鸡蛋分拣、打包、装箱——28万枚鸡蛋即将发往云南。

“以前在外省打工,离家远花销也大,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张继翠一边麻利地包装鸡蛋,一边感慨,“自从有了这个养殖场,我和老伴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中午公司还管饭,这日子踏实多了。”

作为“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该基地通过精准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创新模式,在创收的同时稳定就业。车间常用工人35名,其中脱贫人口11人。

石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邹微介绍:“工人月工资在3000到3500元之间,全年工资支出超过100万元。同时,每年还向村集体分红100余万元,且金额逐年递增,惠及全村百姓。”

自2021年以来,全区已认定51家就业帮扶车间(基地),累计吸纳1300余人次实现就业,发放相关补贴160万余元。“我们对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的企业主体给予建设补贴和吸纳就业补贴,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运营压力,激发了企业创建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的积极性。”广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认定东西部协作扶贫就业车间(基地)25家,带动503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这些帮扶车间,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又缓解了群众“就业难”“增收难”困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下一步,广安区将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车间的认定与奖补政策,优化申报流程,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鼓励车间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