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点“不”,行不行?
近日,一篇题为《莫把“没办法”当避事牌》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中提到,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服务群众时的挠头事,个别干部以“没办法”搪塞推诿,将客观困难当作不作为的“挡箭牌”、把能力短板当作办不到的“护身符”。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句“没办法”在职场江湖里,还有几个“兄弟版本”——当跨部门协作卡在流程罅隙里,当客户需求撞上职责边界墙,有人习惯性将“我不行”“我不懂”“不归我管”当作盾牌,挡了事儿,也挡了信任和机会。
为什么有人会常把“不”字挂在嘴边?这背后,也许不是单纯的故意推诿或者不负责任,抽丝剥茧,有个人的无奈,也有组织的惯性。
能力的不自信,让“说不”成为挡箭牌。如果一开始就选择拒绝,似乎比“做而未成”看起来体面,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形成,源于我们对失败的过度恐惧。
害怕担责,于是退而求安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潜在顾虑,和不自信相结合,于是发酵成明哲保身的生存策略,在这种“避责主义”的逻辑下,对棘手问题能躲就躲、对创新工作能推就推,用“战术性后退”让自己待在安全区、舒适区。
职责墙的壁垒。很多人未必缺乏热血,但如果主动揽事,换来的却是“谁让你多管闲事”的泼冷水,在这样的部门文化导向下,“边界意识”便压倒了“补位意识”,干事的热情也就渐渐被消磨了。即使是举手之劳,也三思而后行,担心“管事”变成“多管闲事”。
在某些场景里,“说不”,是边界感的构建。但在原本应该协作的场景里,这却是信任感的坍塌。
“说不”,让能力停滞。“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技能的落地,本质上是“在做中学”的过程,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知识才会从书本上的文字,内化为潜移默化的真本事。随口说出“不行”的托辞,可千万别变成“我不行”的自我预言。
“说不”,让合作者失望。这种失望是双重的,既有所托之事没能办成的失望,更有信任的情感链接被切断的失望。因为合作伙伴来寻求帮助,心里是怀着期待和信任的,期待我们和风般回应,期待“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说不”说得倒是轻飘飘,但要修复因失望造成的裂痕,却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说不”,让发展打折。许多创新探索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与突破,如果习惯用“说不”规避风险,长此以往,那些原本可作为试点的机遇、可优化流程的尝试、可改善体验的创见,都会在缓慢的发展中大打折扣。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说不”,相当于机会准备叩门时,你先亲手熄灭了迎接它的那盏灯,说“好走不送”。
从“不”到“行”,不只是简单地把“不行”从言语中去除,这背后,是从“边界意识”到“补位意识”的觉醒,也是从“能力恐慌”到“本领自信”的蜕变。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这种思维,本质上是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旧模式,职场人要敢于担当、勇于跨界,这既能推动工作,也是自我发展的开拓。更重要的是,要打破自身的“思维闭环”,打破部门墙、单位墙,有闯劲,也有试错的智慧。
把“我不行”,换成“我试试”。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多闯闯,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试”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走出舒适区的勇气,是宝贵的成长型思维。“尝试—反思—改进”,在这样螺旋上升的进步中,也许,你今天原本想说“我不行”的领域,正是明天大放异彩的舞台。
就算“关上一扇门”,也要“打开一扇窗”。诚然,不是每一份需求或协作诉求,都有能力解决或正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在如实表达现状的时候,不妨再多一些指引,出门左拐找“对的人”,或是一个电话、一个小程序告知找“对的路”,毕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些对于彼方来说很难摸到“火门”的事,对于我们可能只是举手之劳的一次查询、一句提醒。透过这扇“窗”,触摸到的不是万能承诺,而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协作落在实处”的担当。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青涩的真诚,胜过老练的作秀。将这份真诚,融入每一次“我试试”的探索、每一句“我来帮”的担当。服务群众,不在于背下所谓的答案,而在于始终怀抱一颗致力于寻找答案的心——即使不是满分答卷,也值得点赞。

本期话题
“我不行”“我不懂”“不归我管”……面对这些场景,如何破局?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叶无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