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屏山:东西部协作“给力” 小竹笋变身“富贵竹”
连日来,几场秋雨过后,宜宾市屏山县的方竹笋迎来丰产,位于中都镇的屏山县富硒食用笋加工基地正式开工生产。这座由东西部协作孕育的竹笋加工基地,让山间的竹笋摇身一变,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富贵竹”。
近日,屏山县富硒食用笋加工基地内迎来一位重要客人——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竹子研究院副院长余学军。他带着高校的先进技术对园区的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指导。

▲余学军正在园区的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指导
这座竹笋加工基地,由中都镇先后投入1150万元建设厂房及购买设备而成,其中包含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400万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生产线和标准化车间,目前由屏山县浙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运营。
对于基地而言,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的注入是“输血”,技术的支撑则是更关键的“造血”。此次余学军教授带来的“干货”,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推动。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浙江农林大学的余学军教授亲自来为我们指导,解决了鲜笋保鲜、包装、运输等关键技术上的难题。未来还将推出更多笋干、笋酱等即食系列产品,预计年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

余学军表示:“我们未来也会为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转换最新的科技成果,让企业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食用笋加工基地不仅让生态资源“活”起来,更让居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曾是空心化的村镇,因产业的扎根重新焕发生机。

在净化车间,附近村民徐世燕正和她的工友一起,娴熟地将一根根鲜嫩的竹笋洗净、挑选、切割、包装。原本在广东制衣厂上班的她,由于老人孩子没人照顾,最终选择回家乡找工作。而这一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很满意。


▲屏山县浙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竹笋”系列产品
“竹笋加工厂建成投运,带动了中都镇食用竹笋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中都镇便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浙江的资金、技术跨越山海而来,到屏山的资源、劳动力在家门口转化升值;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到规划全产业链发展;从带动几十人就业,到瞄准千万级产值,屏山县中都镇的“竹笋”,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协作如何将东部的发展动能与西部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这份跨越千里的协作情谊,正如这破土而出的竹笋,充满生机与希望,正在屏山的土地上,奋力谱写着一曲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乐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