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从山西玉米地到南充烈士陵园 一场跨越73年的“相见”

2025年10月13日 09:17

文忠娃(右)和儿子在南充烈士陵园祭奠父亲文来成烈士

近日,南充烈士陵园内松柏含翠,气氛肃穆。73岁的文忠娃在儿子的搀扶下,终于站在了刻有父亲“文来成”名字的墓碑前——这位从山西襄汾远道而来的老人,与未曾谋面的父亲、抗美援朝烈士文来成,完成了一场跨越73年的“相见”。

一字之差 73年的寻亲障碍与线索突破

1918年6月,文来成出生在山西临汾襄汾县西贾乡万东毛村,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609团1营机炮连副班长,1952年8月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彼时,文忠娃尚在母亲腹中,此后多年,家人只知道他牺牲了,却不知安葬何处。作为独子,文忠娃拿着边角磨得毛边的烈士证,走村串户打听父亲下落,从青年到古稀,这份执念从未消减。

转机出现在2024年夏天。南充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小张,在抖音“宝贝回家”平台上看到一则寻找文来成的信息,发现其信息与陵园内“文安成”烈士的籍贯、部队、牺牲时间完全吻合,仅姓名差一个字。小张迅速上报,工作人员经翻看旧档案后推测,很大几率是1954年登记时,重庆籍文书误将山西口音里的“来”听为“安”,导致烈士与亲人错过了73年。

为核实真相,两地部门展开细致核查:调出609团烈士花名册,确认该团1营确有襄汾籍副班长1952年8月牺牲;文忠娃提及“父亲左眉梢有颗痣”的细节,也与“文安成”烈士遗物中一张照片完全印证。最终,“文安成”被确认就是文来成,陵园迅速为墓碑更正姓名。

千里赴川 墓前的家乡味与未说尽的思念

2025年7月11日,山西襄汾的文忠娃正在玉米地掰玉米,一通来自南充的电话突然响起:“找到你父亲的墓了。”电话那头短短一句话,让他手中的簸箕“咣当”落地。“真的?”老人激动的蹲在地上泪流不止,邻居见状上前询问,才知他盼了大半辈子的事,终于有了着落。

9月的南充仍残留着暑气,文忠娃特意换上崭新的中山装,和儿子带着家乡特产,千里迢迢奔赴四川。在父亲文来成的墓前,两人小心翼翼地摆出祭品:襄汾馍馍、自酿的柿子酒、一双有年头的黑布千层底布鞋。“爹,当年你走的时候,娘就做了这双鞋,现在俺替娘给你送来。”其儿子还拿出一瓶襄汾老陈醋,轻轻放在墓碑前:“爷爷以前最爱用醋泡馍,奶奶说等他打完仗回家,要酿一大缸醋,今天总算给爷爷带来了。”

后来,在路过陵园内的25座无名烈士墓时,文忠娃停下了脚步,对着墓碑深深鞠了三个躬,嘴里反复念叨:“这都是俺爹的战友啊……”这一幕被陵园内其他祭奠的人看在眼里,有人悄悄将自己带来的菊花分了一半,放在文来成墓前——用这样无声的行动,向所有英烈致以敬意。

团聚之外 英烈记忆的传承与延续

夕阳西下,南充烈士陵园内,198座墓碑静静矗立,风吹过松柏的沙沙声,似是英烈的回应。这场跨越73年的团聚,正在这里悄然落幕。

临走前,文忠娃蹲下身从父亲墓碑旁抓了一把土装进红布袋:“我要带回山西,撒在自家麦地里,让爹也闻闻家乡的麦香。”一旁的儿子则用手机仔细拍下墓碑、祭品与父亲祭拜的画面,他说:“要让家里小辈都记住,咱爷爷是真真切切的英雄。”

这场团聚,不仅圆了文家的梦,更点燃了更多烈士家庭寻亲的希望。据介绍,今年以来,烈士陵园通过“宝贝回家”等平台、志愿者多方奔走,已成功为6位烈士找到亲人。文来成的故事传开后,已有三个家庭前来咨询寻亲——其中一位湖南老太太的哥哥曾是609团战士,经档案核查,确与文来成安葬于同一批。

如今,198座墓碑中,有的已等到亲人,有的仍在等待,但这场迟到73年的团聚早已证明:每一位为国家牺牲的英烈都不会被遗忘,每一份跨越时空的思念终将找到归宿;而英烈的精神,也会在这样的“团聚”与“传承”中永远延续。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