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叙永:分水员“失业”记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位于叙永县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畔,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石厢子,彝名为“甲沃且”,因其场镇有几块大石巨如箱子,故名“石厢子”。193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三十)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石厢子,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完成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权的平稳过渡,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落实之地。
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生活生产用水难题解决后,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起了小果园、小菜园。孔芒 摄
川滇黔交界处,群山环绕。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的堰塘村,静卧在赤水河北岸。9月17日,站在村头,廖光其指向一条从苍翠山间蜿蜒而下的溪流说道:“这里叫响水沟。”他顿了顿,笑着说:“我就是在这儿‘失业’的。”
十二年前,也是在这里,廖光其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任务。
石厢子彝族乡地处干热河谷,旱灾频发。从响水沟流出的一脉细流,是堰塘村与水潦铺村近5000人赖以生存的命脉。饮水、灌溉皆出于此。那些年,两村常因水量分配爆发争执,甚至走到械斗边缘。
“分田分地常见,分水却是头一回。”尽管已过去十二年,廖光其记忆犹新。2013年,叙永县大旱,身为叙永县水利局工程师的他,被请到响水沟主持分水。现场,村民们手持电锯、电钻、锄头,虎视眈眈。他明白,自己分的不是水,是“命”。
原来,两村曾协定按人口与田地比例“三七分水”。后因水电站建设,比例有变动。电站拆除后,堰塘村村民要求恢复原有分水方式。水量本就有限,双方滴水不让。
廖光其压力巨大,但不敢怠慢。他带着仪器现场测量,将出水口宽度精确至毫米,最终提出双方认可的方案。村民们当即用电锯切割水槽,定格分水比例。一场风波,暂时平息。
“看到两村代表笑着握手,我才松了一口气。”廖光其说。但他清楚,分水只是权宜之计。大家真正盼的,是彻底告别缺水时代。
转机,终于在2014年出现。
当年,堰塘村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新建20口蓄水池,山泉通过管网直接引进村里。次年,脱贫攻坚全面启动,更多政策与资金向下倾斜。一体化净水设备建了起来,纵横延伸的供水管网直通家家户户。从此,清流自来,随开随用。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两村再也不争水了。
廖光其成了这里最后一位分水员。他“光荣失业”了。
如今再提起争水的往事,村民们已能一笑置之。水潦铺村的许光有打趣堰塘村的汪顺周:“如果没得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怕是要争一辈子水,可能现在都还坐不到一起来吹牛。”
水来了,生活也变了。
堰塘村村民罗思伟淘洗青菜。孔芒 摄
堰塘村村民罗思伟仍记得,过去每逢红白喜事,要专门安排七八个壮劳力背水,才勉强够用。现在,水龙头一拧,清水自来,淘米、洗衣、喂牲畜,再不为用水发愁。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水便利了,产业也“活”了。
2015年,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起现代柑橘产业园。不少村民就地务工,学技术、改品种,收入节节高。罗思伟把家里的田地改种柑橘,配套滴灌系统,精准灌溉,收益翻番。“一亩水稻最多收入一千多元,而一亩柑橘最少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罗思伟说。
活水润心田,也润了产业与希望。
廖光其的“失业”,是一个岗位的消失,更是乡野重生的象征,一个时代进步的注脚。
像堰塘村一样,叙永县众多乡村陆续“解渴”。2010年以来,全县已解决40余万人用水困难。未来,该县计划投资56.94亿元建设永宁水库,为9个乡镇34.87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水的基础。
昔日滴水之争,终化时代奔流。一条溪沟,两村人,十二载变迁,成为中国乡村脱贫蝶变的一滴晶莹水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