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央媒看四川丨IP赋能、非遗活化、技艺出海:四川特色小镇的文旅三重奏

2025年09月18日 15:01

四川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文旅产业为内核,打造出一批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共生共荣的巴蜀样本。从动漫IP的年轻化表达,到非遗美食的烟火气升腾,再到传统工艺的国际化破圈,这些特色小镇以创新实践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9月28日,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正式开街,漫步其中,游客可在动漫博物馆追溯艺术发展史,在主题乐园体验过山车与跳楼机的惊险刺激,在商业街选购限定周边。

 位于苏稽古镇的跷脚牛肉非遗馆  乐山市市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文化体验被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地铁一号线动漫主题车厢与二次元特色站台,通过绘画签到区等互动装置,将通勤路线转化为文化走廊。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自有IP孵化、节庆活动与产业平台搭建,深度赋能四川乃至西南动漫游戏产业建圈强链。截至开街,招商率超85%,引入“三星堆暨古文明文创体验馆”等33家授权店及70余家相关品牌,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格局。这不仅是二次元梦幻空间,更是四川以现代文化IP激活文旅消费、吸引年轻群体的创新之举。

峨眉山下,乐山苏稽古镇的空气中弥漫着跷脚牛肉的醇香。这座1400年历史的古镇,是四川唯一以美食命名的特色小镇,其承载的省级非遗“跷脚牛肉”已从码头工人“跷脚而食”的简朴吃食,发展为全国门店超万家的产业标杆。古镇80余家店铺各怀秘方,单店年销售额最高达2000万元;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即吸引游客4.5万人次,销售额近500万元。镇中一家老店老板杨霞道出生意经:守正创新——既坚持原汁原味的行业标准,又在特色小吃上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人。

当地政府深谙“不能只靠美食,还要有文化、有体验”之理,在重现峨眉河上鱼鹰围猎场景、老街巡演“牛儿灯”等民俗活动的同时,新推“夜游苏溪”竹筏观灯项目,并计划引入演唱会、汉服打卡等业态,老街上的鲜香与古镇的灯火共绘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乐山市市中区文旅宣传推广中心副主任付锐意表示,乐山年接待游客破亿人次,“美食游”占比超70%,苏稽古镇正通过拓展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从“吃一顿”转向“玩一天、住一晚”。

面对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青神竹编小镇以非遗国际化破题,让指尖技艺成为连接四川与世界的纽带。在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上,2000余枚“青神造”竹编奖牌盒随奖牌授予全球优秀运动员,让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闪耀国际舞台。近年来,青神县以竹编为支点,撬动产业跨越式发展: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90.4亿元,以仅占全省1%的竹林贡献近10%的产值,带动就业2万余人。

青神竹编的成功密码在于非遗活化与场景创新。如今,在位于青神县的国际竹艺城内,游客可博览竹篮造型艺术馆中3000余件竹编珍品,在“竹里巷子”选购竹编包与茶具,或参与竹编体验课学习“挑二压二”技法;当地竹林湿地公园引种300余种竹类,成为自然课堂。当地推出的竹编非遗之旅跻身四川省十大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意义更深远的是将竹编打造成文化输出桥梁。作为“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的青神竹编小镇,已为56国培训万余名学员,已举办的6届竹博会吸引70余国客商。培训班教师赵爽表示:“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竹编技艺,为推动全球竹资源开发作贡献。”

 非遗竹编奖牌盒  受访者供图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