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四川不止一座“都江堰”!
在成都平原的东北隅,彭州市丹景山镇的一座水利工程已默默运转超过2100年,它的名字叫湔江堰。或许因为都江堰声名太盛,它长期鲜为人知,但其治水智慧与千年功绩,其实并不逊色多少。一直以来,它都在“天府水利标杆”的光环之下低调生长,直至9月10日,喜讯传来——湔江堰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份“迟来”的世界级认可,终于让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站到了更多人面前。

公元前141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彼时,成都以北的湔江,源短流急、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农业生产。文翁以秦时蜀守李冰为榜样,亲赴实地勘察水情。他发现,若能对都江堰以东的蒲阳河(即湔江)加以合理分流,便可灌溉广袤农田。于是,文翁率民众穿湔江口、“疏浚九河”,使上游来水汇入湔江,下游则实现“湔水九分”,润泽繁县(今彭州及周边)万顷良田。《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正是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开端。
湔江堰 图据四川水利微信公众号
文翁此举,不仅破解了湔江流域“春旱夏涝”之困,更令繁县一带从昔日“常苦水患”的贫瘠之地,蜕变为“亩收数钟”的膏腴沃野。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时期蜀地“沃野千里,民食稻鱼”,湔江堰的灌溉功不可没——它与都江堰东西呼应,共同滋养成都平原,助推“天府之国”的美誉渐成四川盆地专属。目前,湔江堰仍灌溉着16.2万亩农田。

自西汉始,湔江堰灌溉体系不断发展演变。至唐宋元时期,已形成“一堰两河”的灌溉格局,河水如两条蜿蜒玉带,滋养千里沃野。明清时,湔江堰进一步拓展为东、西二河近百堰的灌溉系统,灌溉面积最高超过20万亩,润泽范围扩至彭县、崇宁、广汉、什邡、金堂、新都等六县部分区域。
2100多年来,湔江堰虽屡经洪水沧桑,却始终在持续修葺与改进中顽强延续其使命。如今的湔江堰,已建成灌排兼顾、闸坝协同的综合枢纽工程。堰下支渠、斗渠口闸配套完备,调度灵活,行水顺畅,管理高效,持续为区域发展与民生保障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湔江堰是一种典型的双水源互济水资源调配体系,其治水智慧令人赞叹。它依托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采用平梁分水技术,于彭门皂角崖下将湔江水分流为东、西二河主干,再通过分水堰口将东、西二河分别引入多条支渠,最终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脉络,有效缓解了湔江来水四季不均、春旱夏涝的问题。同时,依托地下水浅的优势,挖掘了300余眼自流泉塘,将水源不稳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湔江堰 图据彭州市委宣传部

时至今日,湔江堰依然润泽一方,有力支撑着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彭州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56.84万亩,产量25.8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2万亩(含复种),产量235万吨。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地便已成为全国五大蔬菜基地之一。
在科技赋能下,古老的湔江堰历久弥新。2023年,彭州市湔江水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二期)——湔江堰闸坝项目荣获“四川土木工程李冰奖”。该项目有效缓解了都江堰灌区在海拔620米以上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天府粮仓”的良田。同时,依托湔江堰的水利底蕴与生态价值,当地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休闲观光、户外运动等文旅新场景持续涌现,水资源优势正通过可持续的生态开发,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湔江堰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这座历经2100多年岁月洗礼的水利工程的认可,更使其以独立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丰富多元。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先民“水旱从人”的生存愿景,更折射出中华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内核,成为诠释“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典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