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村干部变“共享”农机手,破解农机操作人才荒
秋收时节,稻浪翻滚。在南充市仪陇县的田野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金黄的稻穗被迅速吞入“腹”中,脱粒、秸秆还田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是,驾驶这些“庞然大物”的都是持有农机驾照的村干部。9月15日,记者从南充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南充大力实施“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接受培训并拿到农机驾照的村干部,成为今年秋收时节田间地头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仪陇县赛金镇高家坝村村干部漆小琼驾驶联合收割机帮村民收水稻。
村干部成农机能手 帮助有需要的村民
9月初,在仪陇县赛金镇高家坝村,金色的稻穗随风摇曳,处处一片丰收景象。70多岁的村民唐传兴却站在田埂上愁容满面:“这块田水深,外面的收割机师傅不愿意来,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我这把年纪也干不动了……”望着家里最后3亩尚未收割的水稻,老人不停地叹气。
高家坝村村干部漆小琼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唐大爷,您别着急,明天我来帮您收!”第二天一早,漆小琼就来到田边。她利落地挽起袖子,登上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她熟练地操纵着方向盘,收割机在泥泞的田里平稳前行。只见割台精准地切割稻秆,脱粒仓飞速旋转,金黄的稻谷如瀑布般倾泻而出。不到半个小时,3亩水稻就全部收割完毕。
“真没想到,她一个女同志开收割机这么在行!”唐传兴捧着饱满的稻谷,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漆小琼擦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这都是今年参加农机手培训刚学的本事,正好派上用场!”
原来,今年6月末,漆小琼参加了南充市“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首期培训。在5天的集中培训中,她系统学习了联合收割机的操作技巧、日常维护和安全规范知识,并通过严格考试,成为“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首批持证上岗的村干部农机手。
高家坝村今年共种植水稻500余亩,以往收割主要依赖人工和外地农机手。请外地农机手不仅费用较高,旺季时还经常出现“农机手短缺”的情况。今年,村委会专门租用了一台联合收割机,由持证村干部操作,优先为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提供服务。漆小琼表示:“我们最了解村里每块田的情况,谁家需要帮助,我们都心中有数。”
两年培育万名农机手 破解农机操作人才荒
村干部为什么要考农机驾照?这背后反映的是南充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矛盾。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已达80余万台(套),但持证农机操作手仅有5954人。“机器多、能手少”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提升的突出瓶颈。市农机科研所副所长孙亚龙坦言:“农忙时节聘请外地机手不仅成本高,而且响应速度慢,培育本地化、稳定型的农机操作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村干部群体因其熟悉村情、扎根农村的特点,成为最理想的培养对象。今年6月末,南充市正式启动“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面向全市2700余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的适龄村干部,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无人机三类主要农业机械的操作培训。
培训绝非“走过场”。学员们需要完成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实操考核,内容包括田间作业、故障排除、安全应急等多个环节。9月4日至8日,“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第三期培训在仪陇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举行。来自各乡镇的100名村干部齐聚一堂,白天上手实操,晚上学习理论。训练场上,教练员指着收割机割台现场教学:“要注意调整刀片角度,遇到泥脚深的田块要控制好车速……”学员们一边认真记录要点,一边轮流上机练习。
仪陇县土门镇大龙泉村党支部书记余邦国是参加第三期培训的学员之一,他早年自费考取了农用无人机操作证,这次又报名参加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培训。“现在村里三类主要的农用机械我都能操作,农忙时节随时可以顶上去!”他自豪地说。
孙亚龙表示:“截至目前,南充‘万名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已培训村干部300人,正在进行第四期培训。根据规划,到2027年,南充市将培育农机手(飞手)10929名,让每一名村干部至少掌握一种农机操作技能,确保每个村都有三类机械的持证操作人员,真正让农机‘有人开、开得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