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青城山上“于右任”

2025年09月10日 16:49

大书法家于右任对青城山情有独钟,在1940年至1943年的四年间,他曾三上青城。长髯飘飘的于右任身着布鞋长衫,行走于青城山的山水之间,探幽寻古,悠然自得。



图片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在青城山留下了诸多墨宝。其中最为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他在上清宫所书的十四条屏草书巨制《黄帝阴符经》。这幅作品以四尺对开形式呈现,笔墨酣畅、气势恢宏,洋洋洒洒间尽显磅礴气象,堪称于右任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至今,这幅墨宝仍完好珍藏于上清宫中。


图片

于右任 图据深圳市书法院


在黄帝祠,有人向他讲述了一个传说:黄帝到青城山向仙人宁封讨教,宁封教黄帝以龙蹻飞行之术战胜蚩尤。统一华夏民族后,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青城山亦被称作丈人山。如今青城山上的访宁桥和龙隐峡栈道就是此传说的遗迹。为纪念黄帝青城山访贤,后人立黄帝祠祭祀。


受传说启发,于右任联想到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面对中华民族的危难,他激情难抑,奋笔疾书,创作出这副名联,将心中对黄帝的崇敬、对祖国的祝福倾泻而出: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上联讲述轩辕黄帝于蒙昧时代开创中华文化,子孙世代繁衍,如今已有四亿同胞在全世界奋发图强;下联追问当今救亡图存的“龙蹻之道”何处寻求。于右任的答案是通过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来保卫祖国。该联表达了他对战胜日寇的热切期望。



图片


上清宫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图片



这次青城山之行,于右任还集陆游《宿上清宫》诗句,在建福宫丈人殿题写楹联:


累尽神仙端可致;心虚造化欲无功。


在上清宫山门,于右任也撰书了一副楹联:


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此联意在赞美名山胜景,期盼天下太平。该联以于右任擅长的草书体书写,其字似用秃笔所书,用笔精熟,大气盘旋。


楹联之外,他还创作了《青城纪事诗》(四首),后被收录在《于右任诗词选》中。诗中作者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如其一写道: “翠浪东倾接混茫,眼前忧患讵能忘! 空山叫断梆梆鸟,一夜惊心似战场。”字句间既见青城苍翠之境,更感时代忧患之思,映照出一代书家身在林泉、心系国难的深沉情怀。


图片



图片



1943年,于右任在青城山度过了他的64岁生日。中央银行灌县分行出面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寿诞,当时还特别称为“预祝于右任七十大寿”。


下山后,于右任住进了位于灌县(今都江堰市)县城中东街的中央银行灌县分行。每天早晨,他都会站在专门准备的大石板前,俯身泼墨挥毫。拳头大小的行草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每写完一板,他就会停下来细细品读,随后用清水将石板洗净,再次挥毫。他练字时常以香烟罐贮墨,一罐用完,便大声说道:“取墨来!”候在一旁的人立即再送上一罐墨水。如此反复,一个小时下来,他已是头冒热气,大汗淋漓。


从幼时起,于右任就显现出对书法的痴迷。他常常一个人到墓地观看碑刻,那些雄健豪放的北魏书体令他心醉神迷。中年以后,他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1932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此外,他还逐步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的规律性符号,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


于右任儒雅和善,住在灌县期间常以文会友,把酒言欢。每当与人切磋书法技艺,特别是谈到草书时,他更会当场挥毫演示。遇到有人求字,他也总是有求必应,率真本色展露无遗。


图片



本期话题

青城山,你印象深刻的还有哪些人文、美景?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陈继明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