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南充蓬安:从零散“巴掌田”到高产示范片 激活丘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2025年08月27日 11:14

8月25日,记者从南充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作为全国首批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蓬安县锚定“打造丘区良田”目标,以“规建管用”四大环节为纲,试点以来,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7万亩,预计2026年底将全部完成43.85万亩整县试点建设任务。


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村民忙着收割水稻。汪泽民摄

精耕“建管”双闭环:从“荒地闲置”到“良田常新”

“过去河边100多亩地全是杂草杂树,900多亩田只种一季水稻,收的粮食够自己吃就不错了。”近日,站在金黄的稻田旁,罗家镇泥巴寺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向记者细数变化,“现在改造完工才大半年,400多亩土地已流转给业主种水稻,剩下的村民自种。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实现全程机械化,还能轮作油菜或小麦,土地再也不会‘冬闲’了。”

蓬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一盘棋”的科学规划,更以贴合川东北丘陵实际的创新举措筑牢建设根基。在整县推进试点中,蓬安县严格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打破乡镇、村组行政界限,以灌区、流域为单元,专门聘请第三方专业设计单位对43.85万亩试点区域开展整体规划,不仅统筹安排21个乡镇(街道)、237个村(社区)的建设任务与时序进度,更建立“规划前、规划中、规划后”一线对接机制——设计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镇村干部、种植大户、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把“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建设标准,和群众熟悉的耕作习惯、当地积累的农建经验充分融合。

在此基础上,蓬安还分类制定建设方案,针对不同地貌精准施策:平坝区推行“改小并大”,将零散“巴掌田”整合为连片地块,同步配套大型农机作业通道,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浅丘坡台地则聚焦“宜机+高效灌溉”两大核心,优先完善田间道路体系,修建适应坡地的梯形灌排水渠,还加装水肥一体化设施,破解丘陵地块“机器进不去、水浇不均匀”的难题。泥巴寺村的1000余亩农田,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900亩坝区田改造成方整两季稻田,配套4米宽产业道与2.5米宽生产道;100余亩沿河坡地则改成油玉轮作田,顺着地势修建蜿蜒水渠,既保留丘区地貌特色,又让昔日“靠天收”的坡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丰产田。

激活“利用”新效能:从“单一产粮”到“多元增收”

日前,记者走进河舒镇小板桥村的粮油高产示范片,初秋的阳光照在稻田里,稻浪翻滚间,几台收割机穿梭作业,轰鸣声中,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涌入粮箱。“这片种的都是省农科院推荐的良种,全程用无人机撒播、卫星遥感追肥,机械化率100%。”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捧着刚收割的稻谷,颗粒饱满的谷粒泛着光泽,“今年良种良法配套得当,管理到位,水稻亩产超1200斤。”

在这片粮油高产示范片上,蓬安县正在利用“天府粮仓”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对本村及周边进行育秧及耕种防收烘干等一体的社会化服务,除自有各类农机16台(套)外,还将协议整合各类农机45台(套),含两套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60吨。

更让村民省心的是智慧农业的赋能。“我们搭了‘云端+手机端’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整合了省市县农业专家,还对接了中国农科院。”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点开手机上的平台界面,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数据,“之前稻田有点缺水,平台自动发了提醒,我们当天就开了灌溉泵。同时,村民扫码就能问专家,种庄稼更省心。”

在睦坝镇,高标准农田成了“富民引擎”。近日,记者走进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初秋的田野里,几名工人忙着将刚收割的稻谷装袋,准备运往加工厂。“园区8000亩高标准农田,90%以上流转给15个业主,最大的茗豪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2000多亩。”武胜村党支部书记沈勇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每亩土地流转费比改造前涨了200元;村民在园区务工,4个村常年务工的300人,年收入总共300万元……”

蓬安的“用田”文章不止于此。依托2000余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培育2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石孔贡米”“蜀安香”等特色品牌远近闻名,稻谷加工成精米,油菜籽榨成菜籽油,附加值翻了好几倍。目前,全县粮油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率达81%,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8.3%,亩均节本增收400元。

实现农业全域绿色发展:注重立体种植擦亮“良田名片”

“蓬安县今年计划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2万亩,重点向浅丘乡镇倾斜,同时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在部分田块试种稻鱼共生、稻鸭共养模式。”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上更注重立体种植,在科技上加大良种推广和智慧平台升级力度,力争3年内实现农业全域绿色发展。

在经营主体培育方面,蓬安将持续壮大本土力量。目前全县已培育种植大户525户,按照计划,3年内将实现每村至少培育10户种植大户,推动“本地人管本地田”成为常态。

初秋的蓬安田野上,收割后的稻田里,农机手忙着翻耕土地,为冬种做准备——这些农机中,不少来自“蓬安农机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入驻223家农机服务主体、490名农机手、3600余台(套)农机,将持续为冬种提供订单式服务;水渠边,管护员在清理杂草,守护“旱能灌、涝能排”的保障底线……这座川东北丘区的县城,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笔,在43.85万亩试点土地上,稳步推进后续建设任务,续写“粮安天下、农富万家”新篇章。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