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打破藩篱、重塑地理、试验创新——川渝高竹新区成长记

2025年08月27日 11:15

俯瞰川渝大地,广安向南80余公里。

四川广安高滩与重庆渝北茨竹之间,曾横亘一道无形的界线。

在地图上,它仅是一道细线;现实中,却一度成为阻碍两地资源互通、经济融合的隐形壁垒。

转变始于2020年12月29日。这一天,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范围涵盖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及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的部分区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其自诞生起就承担起一项重大使命: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如今,界碑不再是分隔的象征,已成为融合的起点。

它见证四川骏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零部件跨越省界,直供重庆车间;它注视川渝车辆往来不息,崭新的住房、商场和酒店不断涌现;它在税费服务中心聆听川渝乡音在同一窗口交汇,“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创新机制,正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

这片262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省际边缘地带,如今已成为改革试验的沃土。它印证了一种可能:打破藩篱、重塑地理与制度版图,正在释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近5年来,从筹备到设立、从蓝图到实景,这座“未来新城”正在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跨“界”试验

形成100余项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广安,因邓小平故里而闻名,也是一座富有改革基因的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同城融圈”为抓手,书写了跨省域深度融合的“川渝样本”。

在川渝高竹新区这片改革“试验田”里,广安与重庆已不仅是地理上的“近邻”、战略中的“伙伴”,更是深度融合的“圈内人”。

自古川渝一家亲,广渝更是亲上亲。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赶场走亲戚,抬脚过省界”是常态,合作基础深厚。

2013年6月,邻水县高滩镇依托毗邻重庆渝北区的区位优势,抢抓“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启动高滩园区建设,主动承接重庆产业转移。

清晰的定位吸引了众多重庆企业“抢滩”。至2017年,高滩园区90%的企业来自重庆,实现工业产值超20亿元。

初尝协作甜头,广安决心扩大合作。

2019年,高滩园区升级为高滩新区。随后,广安出台全面对接重庆、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的5年行动方案,推出32条务实举措,明确规划、交通、产业等发展路径。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2020年1月,已集聚4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汽车配套产业的高滩新区迎来升格——经四川省政府批复,设立四川广安川渝合作高滩园区,正式成为省级开发区。

同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川渝两省市以宏阔视野与空前合力共推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广安市与渝北区携手依托高滩园区,共同谋划川渝高竹新区。

2020年12月,承载着国家使命与区域梦想的川渝高竹新区规划获两省市政府联合批复,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正式诞生。

然而,“一区跨两省、两省建一区”没有先例可循:如何统一管理?怎样科学布局?前期投入与后期收益如何分配?这些都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先行先试。

政策差异大?新区确立“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则,推动川渝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税费不统一?新区率先统一79项税费政策及53项执法标准。以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例,按照邻水县5%的税率标准,将新区内原适用重庆7%税率的区域同步降低至5%征收。

改革与创新,在多领域深入推进:

——运行管理“同城共管”。两地共同出地、出资、出人,组建党工委、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市场化运营模式。

——规划开发“同城共融”。两省市联合审批新区规划,实现规划同步、发展同频。

——基础设施“同城共建”。开通跨省客运、城际公交,全面融入重庆“半小时通勤圈”;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

——产业融合“同城共育”。建立统一招商体系,全面推行“川渝通办”“一站通办、一网通办”,联合组建服务机构,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要素保障“同城共享”。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允许新区入驻项目申报两地产业扶持政策、奖补资金,实现人才互认。

新区逐步构建起“538”改革体系,即5个一体化、3个属地化、8大领域改革,持续推动跨省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5年来,新区在重大事项一体推进、创新政策协同联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共建共赢利益联结等方面形成10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聚力成势

“试验田”成为“样板间”

起手开局,宏图铺展;落子成势,步步为营。

从改革“试验田”到发展“样板间”,政策、资源、要素加速向川渝高竹新区汇聚。

四川骏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货车司机龚昌伦对此感受深刻:“以前因货车限行,跑重庆需凌晨出发、深夜返回,全程14个小时。”去年4月,新区企业可办理入渝“货车临时通行证”,享受与渝牌货车同等的指定时段、路线通行权,龚昌伦从此告别“夜行”生活。

打破壁垒,成效不止于此。

随着重庆南北大道延伸至川渝高竹新区,两地通行愈发便捷:下班吃火锅、周末旅游,均可“说走就走”;重庆客商来新区考察、广安团队赴渝招商也成常态。

“在川渝毗邻地区,一座未来新城正在崛起。”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殷光华敏锐把握机遇,将企业整体迁入新区。“这里用地成本比成渝低50%左右,水电气成本低15%以上,还可择优享受两地政策。”

从乡镇工业园,到市级新区、省级平台,再到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靠的是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务实创新的实践。如今,这片“试验田”已成长为“样板间”,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一系列“全国首创”“川渝首次”在此诞生:

——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

——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公安机关;

——川渝首个共建市场监管机构;

——川渝首家跨省域办电实体机构;

——川渝首个跨省域医保服务平台;

…………

改革成效显著,样板作用彰显。目前,新区已基本实现政务服务、税费征管、公检法司、医保社保、水电气讯等领域“办事不出新区”,形成8大类100余项改革典型经验。税费改革成果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增值税发票存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推广双圈建设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

2024年7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协同立法出台《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并于2024年8月1日起实施,为新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改革突破障碍、降低成本,新区已成为投资热土。200余家企业在此集聚,建立起上下游协作、产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其中,80%的企业配套重庆,60%的生产原料购于重庆,90%的产品销往重庆。

可感可及

公共服务加速融圈

以改革驱动发展,是川渝高竹新区快速崛起的核心密码。

如今俯瞰新区,昔日荒地已被高楼和建设项目取代。

清晨6点30分,邻水居民喻召成乘坐川渝20路公交,从高竹新区公交首末站出发,两小时可达渝北区双凤桥站。“去重庆就像赶场一样。”这条跨省公交3年来已运送乘客超100万人次。

变化不止于公交。南北大道通车后,在川渝高竹新区工作的罗辉通勤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多分钟,“比很多重庆市内通勤还快!”

交通融合带来切实效益:据测算,经南北大道,每吨货物从新区至重庆可节约物流成本60元以上,全年为新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500万元。

变化还体现在政务服务中。重庆创业者舒小洪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半小时就办理好了业务:“以前办事要到渝北城区,如今省事省心!”

5年探索,新区聚焦企业痛点打破壁垒,围绕群众需求优化服务,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企业感受最直接——

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兰称:“新区税费政策红利叠加,物流成本降低近两成,扩产更有底气!”

四川勇图精创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胡秀颖表示:“南北大道贯通后,半小时到重庆,效率倍增!”

四川洛彤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英红高兴地说:“入渝通行证太管用了!每辆车年省近10万元!”

四川海翊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袁先锋坦言:“这里只有产业链,没有‘省界’!”

改革持续深化。2024年,广安市制定《推动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增强公共服务可感可及若干事项》,逐年推进交通出行、户籍管理、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政务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融圈提速、服务提效。

成效触手可及——

交通先行,双城畅联。邻渝双城巴士由“班线”升级为“公交”,出行便捷度倍增;两地公交“一卡通”实现互刷互认,票价亲民。“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市民甘陶虹称赞道。

证件互通,壁垒渐消。电子身份证互认、居住证“跨省互通互认”,模糊了“异地”概念。“证件互通,工作生活都更方便!”重庆籍市民杨青感慨。

一卡多用,渝广协同。两地社保卡已实现广安454家医院、1089家药店“一卡通结”,广安市博物馆、邓小平故里旅游区“一卡通览”,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借(还)”等多个应用场景。

…………

如今,胡家梁子上的“四川-重庆”界碑,静静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隔空遥望”到“相拥共生”的蜕变。川渝高竹新区近5年的成长,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注脚。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