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羊跑鸽声响 达州万源特色养殖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水中鱼群游弋,山林群羊奔跃,乡间鸽声嘹亮——在达州市万源市的绿水青山间,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成为大巴山的“万源特色”,不仅探索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鲜活路径,更汇聚成乡村振兴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近年来,万源市各地各乡镇不拘“一个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养殖产业,推动乡村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效益、更富特色,铺展出了一幅“产兴、村美、民富”的振兴新画卷。
水中跃金
冷水养鱼游出发展新路径
在竹峪镇大茶园村,一尾尾肥美的鲟鱼和青海裸鲤悠然游弋,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近期,工人们正忙着清洗鱼池,欢声笑语伴着潺潺流水声,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乐章。
竹峪镇大茶园村冷水养鱼。
大茶园村的鲟鱼和裸鲤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不仅与本地多家餐馆达成合作,还游上了陕西省镇巴县等地居民的餐桌,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据大茶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永生介绍,今年以来,当地养殖的冷水鲟鱼和青海裸鲤的市场销售额均达1万余元,等到年底的销售高峰期收益将更可观。
养殖基地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现在在养殖基地工作,一年能增收1万余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负责清洗鱼池、投放饲料等工作的村民王绍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2022年开始,大茶园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农户入股”的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牵头,组织农户入股参与,创新发展冷水鲟鱼、青海裸鲤养殖产业。鲟鱼养殖离不开优质和清洁的水源,当地因地制宜利用优质溶洞水资源,将原本闲置的5个鱼池变成了“聚宝盆”,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还带动了广大群众就近务工。
“目前基地的养殖成本仍然较高,所以售价比普通鱼更贵,我们将尝试继续改进养殖技术,争取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从而实现养殖规模的扩大,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的冷水鲟鱼和青海裸鲤。”王永生表示。
竹峪镇也计划依托托底性帮扶机遇,全力发展集“苗种繁育、规模养殖、销售运输”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体系。同时,全力打造“竹峪的鱼”名片,积极探索“文旅+渔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溪流钓”文旅新模式,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强化联农带农效益。
水中鱼跃人欢笑,产业发展正当时。竹峪镇的冷水鱼养殖产业作为万源市立体发展特色养殖产业的生动实践,不仅游出了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擘画出了一条“以渔富民”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道路。
山中藏富
山羊养殖谱写生态致富经
河口镇秦河村的清晨是在黑山羊清脆的“咩咩”声中醒来的。朝阳初升,成群结队的努比亚黑山羊沿着山坡悠闲踱步,时而低头啃食青草,如同散落在青山间的黑色珍珠,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河口镇秦河村黑山羊养殖。
“这些可是我们的‘宝贝’。”这段时间,秦河村养羊大户吴福祥不仅要忙着为羊群储备冬天的饲料,还要规划扩建养殖场和库房。目前,他的养殖场占地2000平方米,存栏量达830只,其中能繁母羊500只。看着300余只已经怀胎的母羊,吴福祥既喜悦又着急:“等小羊们都出生了,现在的圈舍就不够用了,得抓紧扩建。”等到年底扩建完成,他打算明年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只以上。
河口镇秦河村黑山羊养殖。
吴福祥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羊司令”,今年预计可出栏400余只,年产值达60余万元,产品畅销湖南、重庆等地。“吴老板的黑山羊肉质好,在湖南很受欢迎。”来自湖南的高先生已经是老客户了,“每次都要提前预订,来晚了就抢不到了。”这样的市场认可,源自吴福祥采用的半圈养半放养模式,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保证了羊肉品质。
更难得的是,吴福祥的成功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河口镇老鹰寨村村民张胜在他的带动下也养了100余只山羊,每年利润达数万元。“吴老板不仅教技术,还帮忙销售、治病,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张胜感激地说。此外,在吴福祥的养殖场打零工的群众,每人每年也能额外增收3000至4000元。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扶持。河口镇围绕山羊养殖产业发展需求,从资源整合、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维度出台针对性扶持措施,确保产业“能起步、稳发展、谋长远”。目前全镇已建成800只以上养羊场1个、300只以上养羊场2个,配套30只以上肉牛场3个。
河口镇的黑山羊养殖产业,不仅让村民们发了“羊财”,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这跃动的黑色身影,正成为万源市特色养殖产业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空中振翅
肉鸽养殖开启产业新篇章
走进白果镇白果坝村,一阵阵“咕咕”的鸽鸣声此起彼伏。在白果坝村郑家坪组,重点打造的肉鸽养殖产业示范基地格外引人注目。
2024年,白果镇成功盘活白果坝村闲置畜禽养殖基地18亩、厂房6栋,引进万源市蓝林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肉鸽养殖产业。基地采取“东西部协作+自筹资金”等方式打造,不仅采购了先进的养殖设备,还引进了优质种鸽,初步发展为集种鸽、肉鸽、鸽蛋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让这片曾经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万源市白果镇白果坝村肉鸽养殖基地。
走进改造一新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只见鸽舍干净整齐、设施齐全,工人们正精心照料着一只只致富“鸽”。为了办好这个养殖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公司负责人林后保曾先后前往河北省、巴中市等地知名鸽场实地考察,对肉鸽产业规划、市场对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白果镇白果坝村鸽蛋。
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该项目每年可为白果坝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分红收益,当地农户也可以通过就近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基地产值已达60余万元,引育专业人才3名,日均提供就业岗位5个。
按照规划,当地还将继续争取各级资金扶持,带动村集体经济、周边养殖大户及农户规模发展肉鸽养殖产业,努力建成集养殖、销售、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
从竹峪镇的流水鱼跃,到河口镇的黑山羊欢奔,再到白果镇的肉鸽振翅,万源市绘就了一幅“水陆空”立体发展的特色养殖产业振兴画卷。各具特色的养殖模式,不仅展现了万源人民因地制宜的创新智慧,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奏响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交响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