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莫让骗子成为座上宾

2025年08月21日 21:08
图片


近期,多起“名人”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哗然。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紧接着“国务院参事余鹏翔”确认系冒充,而后是“郏县东坡书院院长苏文”外籍院士身份造假。


8月18日,河南郏县县政府官网针对郏县东坡文化投资项目等问题发布通报,称将认真反思、以此为戒,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坚决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33亿元投资闹剧也被追问:引荐“苏辙后人”的“省领导”是谁?


“假院士”“假参事”“假学者”的接连曝光,不仅撕开了个体行骗的遮羞布,更暴露出社会信息不对称的漏洞与核实机制的缺位。


图片


复盘近年来的一系列造假事件,会发现这些骗子有许多相似性。


虚假头衔多且杂。骗子行走江湖多年不被发现,且都成功打入了一定层级的社交圈层,关键就在于懂得如何“包装”自己:苏文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苏辙后人”。余鹏翔的履历更是魔幻,他公开自己的身份是“国务院前文化巡视员、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室参事(正部在职)、中国素质教育协会荣誉主席”……这些头衔甚至可以根据领导和单位的需求“量身定制”,主打一个“领导缺啥我有啥”。



精心编织关系网。虚拟身份只是敲门砖,骗子们的“真功夫”是“做局织网”。今年初,中国石油系统被爆出多名干部结交政治骗子,他们信奉圈子文化,热衷于组局吃喝,借此获取人脉关系及“内幕信息”。而这些所谓的“内幕信息”不过是把某个圈子听来的小道消息加工一下,再拿到另一个圈子贩卖。他们不急于利益变现,更懂得如何放长线钓大鱼。


显然,这些假冒者并非简单的江湖骗子,而是深谙社会运行规则的“高级玩家”,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殊不知,面具戴久了,便再也无法摘下,直到被戳穿那一刻,才发现光环原是一地鸡毛。


图片


不论是“院长、参事、院士,还是号称“上面有关系的人”,这些身份标签看似唬人,但套路都没新意,只要稍加留意即能辨析,为何诸多见多识广的干部群众会轻易落入圈套?


究其根源,是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攀附心理在作祟:或是投机心理,企图通过“搭天线”走捷径升迁,如中国石油原副总经理徐文荣为获提拔结交政治骗子周显明;或是恐惧心理,违纪干部试图逃避审查,如四川省雅安市委原副秘书长曾伟找政治骗子“疏通关系”逃避组织审查……这些病态追求,使得他们在真相未明时选择“宁可信其有”。


信息核查机制的缺失也为假冒者提供了便利。当一位“有来头”的人物出现时,由于缺乏便捷有效的身份核验渠道,一些基层干部往往陷入“不敢问、不便问、不会问”的尴尬境地。于是,骗子一路绿灯,直到东窗事发。


更有甚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徐文荣面对镜头时反思称,“不是因为有了周显明才有徐文荣最后的下场,而是因为徐文荣自身,才有了周显明行骗的空间。”对于这类人而言,头衔和身份远比个人能力和事实真相更重要。类似徐文荣这样的领导干部,在明知其来路不明的前提下,主动帮助骗子打造人设、邀请骗子站台,用骗子的“名利”换取自身的“权力”。


一场闹剧过后,真正的损失都落到了普通人身上。在郏县33亿元投资“流产”一事中,政府的声誉、发展机会和群众的生活生产大受影响:土地被圈占,耕种被叫停,原本可就近打工的机会化为泡影,做小生意的“预热成本”打水漂……


图片


多年来,这些骗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暴露出一个严峻现实: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让假冒者有机可乘的制度漏洞和文化土壤。


“以名取人”风气横行;如权力运行不透明,个别领导独揽各项大权;又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此类骗子尚无专门定罪条款,取证难、量刑模糊。要让假冒者无空可钻、无处遁形,就必须铲除骗子的生存空间、净化被污染的生态。否则,骗子“成长”的土壤就难以绝迹。


摆脱骗子的“忽悠”,从补足精神之钙抓起。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加强日常监督,及时咬耳扯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干部自身也要时时对照典型案例,把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课补到骨子里,遇“内幕消息”先想“纪律红线”。


加大对骗子惩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骗子行骗,唱的不是独角戏,那些有意无意与骗子“合作”的单位和领导在客观上为骗子提供了行骗的舞台和施展的空间。就此而言,只把骗子拉下马是不够的,相关部门应一追到底,看看拉大旗做虎皮的人究竟是谁,提高其犯错成本。


头衔可以镀金,但公权必须姓公。“假院士”“假参事”都能坐上贵宾席,就说明真制度、真监督还有漏洞。只有把制度的篱笆扎紧再扎紧,才能避免下一个骗子乘虚而入。


图片



本期话题

警惕骗子成为座上宾,应该怎么做?评论区聊一聊~


文/ 马晓玉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