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队长的账本
在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志愿者队长张小英的抽屉里,有两本不起眼的账本。一本表格清晰、字迹工整,另一本上则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它们不是两河口村的金钱流水账,却见证了这个村庄的蜕变,传递着滚烫乡情的温度。
工作台账里,一笔一划都是责任
张小英的第一本账本是两河口村“一串红”基层河湖保洁队工作台账。
“2025年2月14日,周五,村射水河湖段捡拾河岸步道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6人参与,成功劝阻一起不文明行为。”
“2025年4月3日,周四(清明前),在村射水河湖支流打捞水面漂浮垃圾,清理河岸泥沙堆积。6人参与泥沙清理。”
……
台账上,工作时间地点、内容和人数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笔一划都是责任。而这份责任并不来自村委会的安排,而是志愿者们自发为之的。
每个周末的清晨,张小英的微信群必定准时响起:“周末在家的家人们,巡湖接龙啦!”这条信息一发出,志愿者们便纷纷响应。周末的射水河的岸边,便会出现那熟悉的“红马甲”。他们弓着腰,观察水质变化,警惕偷排污水,打捞水面垃圾,清理岸边杂草……每一项细碎的任务,最终都被记在张小英这本工作台账里。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水清岸绿、引得考察团纷至沓来的河段,曾经却是村民口中的“心头病”。
过去的射水河雷家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不仅污染环境,更严重影响着周边3个村的灌溉与泄洪。2023年,两河口村整合河湖治理资金等180余万元,对雷家堰进行改造提升。改造过程中,志愿者们主动扛起重担——清理河道淤泥、铺设景观围栏、打造健康步道、栽种花草苗木……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绿”,村党支部书记黎冬梅感慨:“我们花小钱办了大事,如今村里能一直保持洁净美丽,志愿者队伍功不可没。”
黎冬梅说完看向张小英,张小英笑着摩挲着台账的旧页,“这本台账才是‘小钱’——几支笔芯,几本册子。里头记的,是大家伙儿自愿放弃的周末懒觉,沾满泥巴的鞋,还有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心。”
在张小英的工作台账里,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细碎坚持,像水滴石穿,硬是把脏乱差“记”成了洁净美。
积分账本上,是点滴温暖汇聚的光河
翻开张小英的第二本账本,是截然不同的记录方式——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村民的名字和+1的数字。这是张小英的积分账本。村民凭积分年底可以在村里超市兑换些生活用品。但张小英知道,大家图的不是这个。
易佑英的名字后面,总跟着“德阳赶回”的备注。这位在德阳上班的志愿者,周五一下班就匆匆踏上归程,只为赶上周末的巡湖。“来回跑不累吗?”有人问。“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心里甜得跟蜜罐打翻了似的!”易佑英笑着说。
账本里,曾维玉的积分大多来自“自发打扫村道”。这位普通农妇的家里有两个身患脑瘫的儿子,她却总在忙完家务活的闲暇之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了保护村里的墙画,她还给自家外围的墙上加盖了屋檐。
最让人动容的记录是吴英的那几行。幸福食堂送餐,哪怕只有一位老人需要,吴英也会认真做好这顿饭。整整两年,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群里一声“报名”,吴英就准时开火。直到今年6月,村委会才为她申请到一点微薄的补贴。如今,在互助养老点,低龄老人会自发地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老人也会主动照顾身体弱的老人。“老有所依”在两河口村有了生动的注脚。
“我是幸福食堂的管理员,做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吴英说。但在张小英的积分账本里,这些普通的名字和累积的数字,却像夜幕里一盏盏次第点亮的小灯,汇聚成照亮整个村庄的光河。
无形的“第三个账本”
两本账本,静静地躺在张小英的抽屉里。它们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两河口村的蜕变“密钥”:从“干部干、群众看”的冰冷隔阂到“全村卷公益”的热气蒸腾;从垃圾堰的“心头病”到“风都是甜的”网红地标……
张小英有时也会翻看自己用手机“美篇”记录下的内容——那是一个无形的“第三个账本”。照片里,是阳光下清理河道的红马甲,是吴英端着饭菜走进老人院落的背影,是曾维玉弯腰捡拾垃圾的侧影……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日复一日的微光汇聚。
不同于张小英的纸质记录,这本“电子账本”用最生动的视觉语言,记录着那些未被文字捕捉的微光时刻,这些记忆碎片也拼凑出村庄从“信访村”到“网红村”的蜕变轨迹。
采访接近尾声时,黎冬梅说起了这个志愿者队伍“一串红”的由来。“有天晚上,志愿者们在村里巡逻,我开着车打开车灯为他们照亮前路,黑夜里那一串红色的身影突然让我泪目,他们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们所到之处皆是光芒。”黎冬梅动情地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