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李佳:从绣花针到银针 追寻“倔强”之光
我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李佳。常有人好奇问我:“你这小个子,是怎么在采访中啃下那些硬骨头的?”今天,我想用两根“针”的故事来回答——一根绣花针,走向世界;一根银针,扎根乡土。而我的武器,是话筒和一颗“死磕”的心。
2023年,当我看到意大利芬迪专柜标价18.8万的彝绣手袋时,绝不会想到它的创作者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阿西巫之莫,一位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彝族阿妈。这个发现让我意识到:在不断强调增强四个自信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有多少这样的文化瑰宝,正等待被世界看见。
于是,2024年,我几乎用一整年的时间记录她。从大凉山到国际时尚舞台,五万一千公里的路上,她始终带着绣花针——机场候机时绣,深圳展览馆里学,香港街头被街拍时从容展示。当游客赞叹“阿妈就是行走的非遗”时,她眼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芒,这份“倔强”,是对传统技艺价值的深信不疑,是对民族文化自信最执着的表达!
阿妈今年62岁,当我问她:“您,不累吗?”她是这么告诉我的:
“我人老心还没老;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我再年轻点,就能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东西”
说到这里,阿妈已经泣不成声了,泪光中,我读懂她的倔强:走出去,不是为了把自己绣的包包卖出18万8的高价,而是要让世界看见——那些曾被偏见遮蔽的大凉山深处,蕴藏着足以惊艳世界的艺术瑰宝,这里的女人,背着娃娃绣着花,能把日子过得像索玛花一样绚烂!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大凉山越来越多的“阿妈们”,正将祖传的技艺转化为致富本领。阿妈带出的5300多名绣娘,靠着技艺,殷实千家。
《大凉山里的国际“高定”》在网上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并获得四川新闻奖一等奖,报送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我见证并传递了这种文化“倔强”的力量:走出去,是为了让世界看见根的价值。
就在我记录绣花针的远征时,另一根银针,已在雅安天全县的诊室里,默默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
2023年,一则“患者凌晨三点排队求医”的短视频,让我注意到当年已79岁的老中医陈怀炯,患者亲切的叫他大先生。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的当下,这位几乎拒绝所有媒体采访、并把记者赶出诊疗室的的“倔老头”,为何仍吸引着方圆百里的患者?
为了采访他,我们选择最笨的方法:他凌晨五点坐诊,我们就凌晨四点到,即便这样,他依然拒绝采访。就这样连续地凌晨蹲守,直到第七天,当我鼓起勇气说出“爷爷,我帮您叫号吧”,这一刻,坚冰开始融化。在后续两年数十次的往返采访中,我们记录下这位老中医的日常:每天雷打不动凌晨开诊,即使肾功衰迫使他将接诊时间从5点推迟到7点,这根银针依然坚守在基层医疗的最前线。
今年5月,大先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作为唯一一位长期跟踪记录他的记者,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然而他却说:“我只是个普通医生,荣誉应该给年轻的基层医护”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正是无数这样的“银针”,用六十载不变的坚守,编织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防护网。
两根针,一根针穿透文化壁垒,让大凉山彝绣惊艳世界;一根针深扎乡土,用仁心守护一方安康。看似迥异,却在“倔强”中同频共振。
而作为记录者的我,我的“倔强”又是什么呢?是为了记录阿妈的绣花针,辗转一个又一个城市;是为了等大先生的一次点头,和摄像伙伴在凌晨四点寒风中无数次的蹲守;是在一次次被拒绝后,依然选择“蹲下去”的笨功夫;是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贴近、去理解、去等待一个故事自然流淌的耐心。
从绣花针到银针,记录这两种“倔强”的相遇,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记者的使命:我们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追光者和共鸣者;是用“倔强”去发现、去传递,深藏在平凡与非凡中的、照亮人心的力量。因为真正的好故事,永远生长在那些“倔强”的裂缝中!生长在民生与时代的交汇处!而好记者,就是要做那枚连接时代与个体的银针,既要找准社会发展的穴位,又要用温情疏通生命的脉络!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全部热忱去“死磕”,因为每一次记录,都是对“自豪与快乐”最生动的诠释!我也将继续以“倔强”的姿态,记录好这个伟大的时代!
经过激烈角逐,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佳获得一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