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陈维:在时光断层处点灯——一名市媒记者与濛溪河遗址的对话
这是一枚穿孔的橡果,它记录着距今约8万~6万年前古人类的智慧——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感受到了滚烫的“历史体温”。
这枚橡果发现于去年获评“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今年获评“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资阳濛溪河遗址。为了能够前往现场报道,我们市级媒体经历了1300多天的等待、碰壁和绝地反击。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一场关于地方媒体人在困境中坚持与坚守的新闻攻坚战。
故事要从2021年9月说起。当时,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濛溪河的一场洪水,让沉睡地下距今约8万至6万年的濛溪河遗址惊世初现。一时间,社会各界都在传——濛溪河畔发现了比距今35000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更早的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然而,整整一年零四个月过去了,全网竟没有一篇相关报道!濛溪河遗址仿佛被时光暂时封存,只留下公众的无限猜想,和我们地方媒体人的深深困惑。
2023年1月,曙光初现。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在乐至县召开,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次争取到了前往现场拍摄的机会。数以万计的石器、木器、骨器、动物化石令人震撼,一系列国内甚至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都在无声地向世人宣告“这是一个世界级发现”。
那天,我们激动地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为了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会议结束时,我早早守在了专家必经的楼道口,试图从专家口中得到只言片语。令人遗憾的是,专家们集体以“发掘未完成,不便采访”为由,婉拒了我的请求。更无奈的是,现场拍摄的照片和影像也被工作人员告知不能对外公布,具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只能转载省媒的报道。
那晚,我在机房里,对着一大堆不能用的素材千愁万绪。我反复问自己,地方媒体在面对国省重大考古发现时,真的只能是“传声筒”吗?在“家门口”的重大发现前“失语”,难道不是一种失职吗?
故事的转折,源自一次痛彻心扉的复盘。
2024年1月30日,“濛溪河遗址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喜讯传来,同样的限制再次出现——“地方媒体被要求不做延伸解读”,我们又一次与报道擦肩而过。复盘会上,总编辑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我们市级媒体的劣势,从来不是平台小、资源少,而是没有把每次机会都当作必须抓住的绳索,是习惯用平台大小,来决定用力多少!”是啊!我们抱怨限制,但我们真的穷尽一切可能去突破了吗?
于是,复盘会后,一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临时报道组随即成立,在“无专家资源、无一手数据、无发布权限”三无困局下,我们决心打一场“愚公移山”的信息攻坚战。
我们像拼图一样,地毯式搜索“学术论文、央省报道、专家采访”,将这些信息碎片一点点聚合,运用H5、3D技术,采用手绘+动画+图文+音效+专家访谈等多元手段,在文物部门指导下,历时近2个月,策划推出了《H5丨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资阳濛溪河遗址畅想图》,生动畅想了濛溪河遗址的历史场景,并通过“分篇章链接”结构引导受众层层深入,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2024年3月31日,当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濛溪河遗址,我们的作品同步点亮了资阳人的朋友圈!高达数百万的浏览量,是公众对于濛溪河遗址认知的渴望!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地方媒体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追逐聚光灯,更在于有能力、有毅力,在信息的高墙下凿开一扇窗,点燃公众对文明源流的向往之火!
更为振奋的是,正是这份“凿窗点灯”的执着与智慧,让这个被迫“用二手资料做一手新闻”的作品,最终斩获了2024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并顺利进入第35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终评。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资阳市级媒体冲击国家级最高奖项的历史性突破!它宣告:小舞台,也能唱响大篇章!
而我们“凿开的那扇窗”,也正在变成畅通的门!
就在上个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我眼中的新时代”采风创作项目——电视纪录片《濛溪河遗址启示录》正式开拍!我们的摄制组走进了省考古院,踏入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大门……第一次,对话那些参与或指导发掘的权威专家。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眼中满是对成片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作为扎根基层的记者,我们深知: 或许没有央省平台的广阔舞台,但我们有地缘赋予的深情,有贴近带来的独特视角,更有“韧性”铸就的突破力量!
我们也发现:当媒体人以考古人的耐心对待新闻,新闻本身就会成为文明的探方。
回首过往1300多天的等待与碰壁,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怎样报道一处遗址,更是记者的坚持和坚守,这不仅是对职业的忠诚,更是对时代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护好这份媒体人的职业态度,用好手中的笔和相机,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的深邃与辉煌!这,就是我们地方媒体人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荣光!
经过激烈角逐,资阳融媒体中心陈维获得二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