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伍悦:不开国际玩笑

2025年08月07日 10:14

大家好!我是雅安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伍悦。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菜鸟”团队勇闯世界的故事。

我们雅安是全省市州一级、最早一批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的。“最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时领导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甚至打开了AI,搜索:什么是国际传播?朋友们,国?际?传?播?开什么国际玩笑。雅安?凭什么?凭我们?凭我们有手机、凭我们胆子大吗?

是!当然也不全是。别忘了,虽然雅安“老外”含量很少,但熊猫浓度很高啊。所以,有没有这种可能?就凭它—大熊猫,打开这个“国际市场”!

怀揣着这种想法,我们说干就干,第一站:法国。

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法国传教士戴维在雅安宝兴科学发现的。去年,又刚好是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于是,我们盯上了郎朗,是的,钢琴家朗朗。

起因特别荒唐。因为这一年,他作为中法文化友好大使,受邀参加了在巴黎爱丽舍宫举行的中法晚宴。在现场,他为两国领导人和嘉宾,演奏了一曲《茉莉花》。而就在悠扬的曲声中,一位同事竟产生了幻想:那就把朗朗请来,到咱们雅安,弹一首《熊猫》。

听听这口气,领导听了都说……“好!”

哇偶~万幸、万幸的是我们还真就找到了一位本土音乐人,他刚为雅安创作了一首钢琴曲《熊猫》。又刚好通过他,七拐八绕联系上了郎朗团队。更神奇的是,郎朗一听这来龙去脉,还就答应了!去年8月,郎朗如约而至,还与本地小琴童家四手联弹,演绎了“琴键上的熊猫”。后来,他还在微博上面向全球,首发了我们制作的《熊猫》MV。

开局如此顺利吗?那还等什么呢,下一站:日本。

今年,国传中心开设了“大熊猫垂类号”,为此专门搞了个“熊猫特攻队”。说是特攻队,实际两个半人。一个英语四级没考过,负责想点子;一个保温杯不离手,负责搞运营;还有半个,客串技术。就这……顶配!自信的团队从不自我怀疑,撸起袖子就是干!

起号之初,大家是跟熊猫杠上了。吃播、睡觉、抠脚、甚至尿尿……大熊猫都快没隐私了,结果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播放二十五。那阵子,办公室最忙的就是“刷新”键。六只手不约而同地往下划拉屏幕,刷新声此起彼伏,那场面,活像三个走火入魔的网瘾患者。直到大熊猫“香香”的日语视频发布,海外平台流量瞬间破万!凌晨1点,工作群的感叹号开始刷屏。

大家赶紧在评论区互动,互动不动AI互动,AI不动表情包动!回复领导都没见他们这么卖力过。掌握了流量密码,自信小队又是一顿输出。最近,不等领导发话,已经自学上日语了。

小小战绩,让我们信心倍增啊。接下来,去哪儿呢?

嗯……往南,去东南亚!我们泰国“海龟”的同事,那一口咖喱味的英语是尤其纯正。往北,去俄罗斯、韩国!我们的内容合伙人——摄影艺术家薛康先生,即将带着他的“双宝文化艺术展”在那里亮相……那再往前呢?我想,不管去向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出发的地方。

今年5月,我们来到宝兴,找到了一位牧民——阿全。

那天,我们跟着他,脚踩着一双25块钱的黄胶鞋,呼哧带喘爬上海拔4100米的牧场。这一趟,阿全要给牦牛撒盐。阿全从编织袋里抓出一把把粗盐,边撒边喊:“阿花!眼镜儿!特斯拉!”说来也怪,那些散布在牧场各处的牦牛,一听见喊声,就都朝他跑去。阿全说:“盐巴啊,会让牦牛记住‘家’的味道,记住他。”

阿全可是“熊猫锦鲤”,在过去7年间,他偶遇过8次、一共9只野生大熊猫。我问他是不是有啥诀窍,他摸了摸地上的土说:“山有山的规矩。它能养多少牛,得心里有数。只有山好水好,牛羊才能肥壮,熊猫才会常来做客。”

阿全不懂国际传播,但他也成了我们的“内容合伙人”。上个月发来一段同乡偶遇野生大熊猫的视频,转眼就成了爆款。

我们记录了阿全的故事,并联合长江沿线媒体发起话题,讲述中国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海外曝光超千万。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牧场。两年前,我们曾在这里,参加了一个藏族少年的成人礼。那个下雨天,他要徒手放倒一头牦牛,自此作为长大成人的见证。

我至今记得那个画面:16岁的少年一下子扑上去抓住牛角的一瞬间,发怒的牦牛疯了似的在牛圈里横冲直撞。少年单薄的身体被甩得腾空而起、又重重拖行在泥地里……可他就是,不松手。

现在想来,我们这群“菜鸟”,不也像他吗?妄图抓住国际传播的“牛角”,即便被算法甩来甩去,被数据撞得鼻青脸肿,却一心只想:将“它”干翻在地。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到底“凭什么”呢?我想,或许凭的是那双黄胶鞋,凭的是那蹩脚的外语,凭的是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独特故事,以及,那股没来由的虎劲儿!

对了,后来少年真的放倒了那头牦牛。我想,我们也可以。

经过激烈角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伍悦获得二等奖。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