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谢杰:和唐氏川剧变脸女孩的“3 次拥抱”
大家好,我是封面新闻记者谢杰。今天带您认识一个生命在“脸”上涅槃的四川姑娘,她叫殷秋华。
出生6个月,秋华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一种全球常见却无法根治的染色体疾病。让她和中国百万“唐宝”一样,圆脸、斜眼、塌鼻——这张如命运樊笼的脸,曾让世界仓皇侧目。
17岁,她的脸变了!13张斑斓面孔在她脸上切换,映照出喷薄的新生。
而我,在2024年,以近两万字系列报道,把这故事讲给全世界。
十余次采访,她总在人群中认出我,雀跃着扑向我。这相拥的滚烫,灼穿破亿传播流量——我接住一个不屈的生命叙事,她搂住“中国唐氏川剧变脸第一人”的新生。
热点新闻背后:
一个唐氏家庭最真实的坚韧
2024年4月,南充蓬安县城初见,秋华行了个川剧蹲身礼,甜甜地说:“姐姐好!”她发音含糊,而我几乎都能听懂。
舞蹈教室外,我拉着“落单”的母亲赵姐,席地而坐。
聊产检正常出生却被诊断为残疾的崩溃;聊重组家庭11口人接纳秋华成为“团宠”的温暖;聊55岁母亲为小女儿有个谋生技能缠着老师收徒的“厚脸皮”;聊白天拿着棒打孩子,晚上躲被窝掉眼泪的辛酸……
“我能怎么办嘛!我跪在地上掰着她脚练。头天学了,睡醒就忘,不打她记不到咯嘛!”赵姐猛地拔高声线:“记者妹妹,秋华必须走下去,我也必须走下去!”
我停下采访,抱了抱破防的母亲。下课铃响,她笑着迎向秋华。我抓拍下母女俩相拥而笑的一幕,成为报道开篇,也让“作秀摆拍”“棍棒教育”等争议,有了温暖的注脚。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拥抱。抵达现场,我“抱住”热点新闻背后的血肉,“抱住”一个唐氏家庭最真实的坚韧。
双向奔赴 那光在川剧和唐宝间流动
被家长找上门来时,川剧老师林春咯噔一下:“唐氏孩子能行吗?”仔细检查秋华状况:“这个孩子是可以被雕琢的!”
她为秋华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学川剧变脸吧!脸谱遮挡唐氏面庞,给她安全感!
可学起来,真的太难了!
秋华反应慢,林春把速度放慢到0.1倍,一个个动作拆解“喂”给她。秋华对旁人态度敏感,每当有人打量,她都会把秋华揽进怀里:“别怕,师父在!”
第一次登台演出,小秋华得了个红包,她转身就把红包往林春手里塞:“师父妈妈,这是我挣的,给你!给你!”
从文化馆排练室到央视舞台,从县汇演到国际特奥联赛,秋华在川剧脸谱切换间,把怯生生本脸,练成自信的模样。
1年前,唐宝惠惠加入。学习川剧变脸,让她们走出“唐宝专属空间”,叩响与世界相拥的大门。
林春的朋友圈,小孩子学老戏的视频,总引来一片点赞,包括前去探访的四川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家长找来,林春说:“这是传统文化托举的力量!”
那次采访结束,秋华和惠惠扑上来抱住我。这个拥抱让我看到,唐宝和川剧间的双向奔赴,超越技术传承,是“折翼天使”和“传统羽翼”,共赴更广阔的天空。
命运褶皱里,“不可能”拥抱“可能”
我们的报道获超1亿传播量,入选四川十佳网络传播精品,被写入学术论文、政协提案……而我最大的收获,是让特殊群体的无限可能,被全世界看见;让新闻人的初心,被采访对象珍藏。
去年,媒体蜂拥的热点采访期,他们给了封面新闻独家拍摄时段,制作的国际传播产品,让全球网友为这个四川姑娘点赞。
今年,新春走基层采访,中国新闻网记者问秋华“学习川剧最喜欢什么?”她回答竟是——“最喜欢封面新闻谢姐姐。”还有特教学校宿管阿姨,把我们的报纸一字一句读给孩子们听……
一年十余次深入采访,我在命运褶皱里,撞见一群人向“不可能”要“可能”的倔强:
唐氏家长群里,我透过“读书食宿全免”“康复餐补”的政策分享,看见让“一个都不能少”的表达,有了滚烫的温度。
特殊教育学校里,我看见在全社会呵护下,不完美的身体一样蓬勃生长。
四川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现场,我透过西部10个省市残疾人“共舞”,看到“礼赞生命共享芬芳”有了具象模样……
这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8500万残疾人,以奋斗为笔刻写命运新章的磅礴群像!
我奔赴着、记录着、书写着:
秋华与无数“秋华”,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拥抱荆棘丛里的新生,拥抱世界赠予的“空欢喜”与“真琼浆”……每个拥抱里,都闪烁着时代发展的温度、社会关爱的广度、个人梦想的深度。
当发展巨轮向前,“绝不落下一人!”,正是我们这代奋斗者刻在骨子里的历史使命,是必须兑现的集体承诺。
而对我,记者谢杰来说,奔赴现场触摸故事血肉,以笔为刃击碎偏见,用个体微光烛照群体画像,向全世界传播更多中国正能量。
——这,将是我的下一个故事!
经过激烈角逐,封面新闻记者谢杰获得三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