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贺厚清:“熊猫人”的32年与00后的第一课
我的镜头在一次采访中,摔成了这副模样。去年9月,在海拔3260米的大山深处,我的相机重重的摔在地上。那天和我一样狼狈的还有两名00后大学生。
时间回溯到2024年初,我来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采访报道,这里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大蒜坪管护站。这里的站长叫庞明建。1993年从新疆退伍的庞明建回到老家大邑,开始从事林业及大熊猫保护工作,这一干就是32年。庞明建也从一个帅小伙熬成了大叔。但不变的,依然是他每天都穿着巡护服,对着其他的队员们说:“走!进山去”。
但在那一次采访中,我注意这位庞明建眼中的一丝顾虑和焦虑。大蒜坪管护站守护着大熊猫国家公园7160公顷的面积,基础设施和科技设备日益完善。但整个保护站除了召集当地村民作为辅助巡护员外。加上庞明建,正式的员工只有三名。他们轮流值守,并定期进山开展工作。
7160公顷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0026个标准足球场。意味着每个人要负责3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林区面积。
庞明建告诉我,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GPS、无人机等科技设备日益完善。但始终缺乏一样东西——“人”“年轻人”,在巡护站里大家平均年龄50多岁了。庞明建这一辈“熊猫人”面临着人员老龄化带来的传承挑战与高科技设备融入时的适应新局。生态保护的“接力棒”,下一棒该传递给谁呢?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学院正式开学,62名本科新生陆续完成报道。这是全国首个以大熊猫命名的学校。我立刻回到我的母校。在开学那几天,为了拍摄到更“真实”“接地气”的场景。我以“师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和他们一起报名、一起参加班会。和他们成为了朋友。那时候学生们想法还很天真,拍摄中,不少师弟师妹这样告诉我:“撸着熊猫上大学”?学生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浪漫化想象普遍存在,现实真是如此吗?
学校开学的同时,我也在积极的联系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学院,成为他们中间的沟通桥梁。最终双方达成一项实习协商,并且在学院专业课开始前,先行派遣两名新生代表,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3天的野外实训体验课。而地点刚好选中了庞明建所在的大蒜坪管护站,一堂“特殊的实训课”就此展开。
就这样,我和两名学生来到大蒜坪。跟着庞明建,进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海拔3000米以上的核心保护区域,在那我们单边步行6.96公里,去寻找大熊猫的足迹,并安装红外线摄像机。那天刚下过雨,山路像抹了油一样滑,我一个人背着相机、脚架、无人机等设备,记不清摔了多少跤。镜头重重磕在石头上,脚上不知道在哪划出了新的伤痕。学生同样狼狈不堪,这与他们想象中轻松“撸熊猫”的场景截然不同。但没有人掉链子,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接近核心区域。一股莫名的劲在推着我们向前进。
就在巡护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在无人区长途跋涉了7个小时过后,突然发现了一枚动物的脚掌印。庞明建告诉我们,这就是大熊猫的脚印。我们真的发现了国宝的“指纹”。两代“熊猫人”围成一圈进行记录观测的同时,我也用这个摔碎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3天的实训很快,学生离开时,庞明建这样给我说:“后继有人”。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带两名学生走一段路就能“后继有人”?是因为庞明建比谁都明白,今天是一个里程碑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从事大熊猫保护的队伍中来。
一年来,我一直在跟拍首届熊猫班的故事。如今,他们大一的学习已经结束了,这群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知识,除了学习安排的实训外,他们还主动前往四川、陕西、云南等各地自然保护区学习大熊猫保护工作。
现在,和师弟师妹们聊天时。他们再也不提“撸着熊猫上大学”。而是变成了和庞明建一样的口头禅:“走!进山去”。
就在上周星期四,庞明建用微信给我发了几段视频。没错,这正是和学生们一起安装的那一台野外红外线摄像机。
我们在安装一个月后,真的拍摄到了一只大熊猫的身影,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大熊猫学院的学生与野外大熊猫跨时空同框的照片。庞明建说,十几年前,一部野外相机通常需要一两年才能拍到野生大熊猫。而现在,只需一到两个月。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20年过去了。野生大熊猫从1100只到1900只,四川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4平方公里,这串数字背后,是庞明建们用32年踩出的巡护路,也是00后们未来将用新思路新技术打开的全新保护图。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行动力。从提出“两山理念”到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再到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中国正在用生态智慧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未来。
庞明建还有三年退休,第一批大熊猫学院的学生还有三年毕业。第一堂实训只是一个开始,大熊猫保护的故事终将被00后们续写,“绿水青山”的理念被更多人践行,作为青年记者,我见证天府之国生态环境日益更新。我也将用这个沾满泥土的镜头,继续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新篇章,继续跟随一代又一代大熊猫守护者:“走!咱们进山去!”。
经过激烈角逐,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贺厚清获得二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