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张雅琦:从执笔记录者到“曙光”建设者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束“声音”的光,一束为视障朋友点亮银幕的光。这束光,同样也照亮了我从记录者到建设者的转变之路。
去年3月,我去采访城市无障碍设施。在图书馆,我看到了成排的盲文书籍,看到了先进的助阅设备,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周全。说实话,那一刻,我觉得咱们的城市,挺有温度的。
采访快结束时,我问一位盲人女孩郭梦漪:“梦漪,感觉今天这活动怎么样?”她笑着说:“特别好!要是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盲人朋友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就更好了……”
接下来,梦漪跟我分享了她的经历。梦漪小的时候也是能看见的,能看到这个世界的五彩斑斓。但遗传性的疾病,让她的视力一点点、一点点地消失了……到最后她的世界只剩下明和暗。
当她视力急剧下降的那段时间,她鼓起勇气出门,想去银行办事。她凭着模糊的记忆走到大概位置,可眼前一片混沌,根本分不清哪是哪。于是她转向一位路人求助,可由于距离判断失误走的稍微近了些,还没等她说话,对方猛地一把,把她推开了!梦漪的声音有些哽咽:“雅琦姐,那一刻……我感觉不是被一个人推开,是被整个世界推开了!”
彼时我对那位路人的行为感到很愤怒,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我是那位路人,面对拿着盲杖突然走向我的梦漪,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也会选择回避。因为我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没有和这样的特殊群体接触的机会,他们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数,而这样的未知会带来恐惧,而恐惧会让我选择回避。
梦漪接着告诉我从那以后,她消沉了很久很久,不敢再出门。我问:那后来呢?是不是“直到有一天……”发生了转机?她说:“没有,后来让她出门的……只有‘不得不’,只有‘必须要’……”
庆幸的是,梦漪自己咬着牙,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重新融入了社会。但她也告诉我,还有太多太多的视障朋友,因为没有勇气而不敢走出家门。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之前的报道,只关注了那些看得见的“保障”无障碍设施设备,无障碍内容。却忽略了他们内心那份对“融入”、对“被接纳”的深切渴望。不仅是特殊群体需要被赋予走出家门的勇气,对于像你我这样的社会大多数,同样也需要有一个能够去了解和接触这些特殊群体的机会,一个平台,一个直到那一天。
我就在想,也许,我努努力,能为他们搭建起那个“直到那一天”?于是,我开始了记者生涯里最特别的一次“采访”。
这次,我的采访对象,不再是具体的人。而变成了相关部门,爱心企业,影院,志愿者……我一遍遍地解释,一遍遍地描绘: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几场无障碍电影,而是要创造一个“融合场”——让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在同一空间用同一种感官感受同一个内容。
4月23日,我们试映了!那天,现场有健视的朋友,也有视障的朋友。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请健视的朋友戴上眼罩观影。我在现场观察到戴上眼罩的人没有一个能坚持超过十分钟。
活动后,有观众跟我说,“戴眼罩看电影,是不是有点形式主义?”我认真回应:“对你我而言十分钟都难以坚持的事,却是他们梦想照进现实的珍贵体验。这份理解,正是融合的起点。”什么才能真正消除隔阂?是视力被剥夺的感同身受!
今年儿童节特别放映中,当看到健视小朋友主动牵起盲人伙伴的手引导入座,放映过程中为他们细心补充画面讲解。那一刻,我无比确信:这个平台的价值远超一场无障碍电影——它播下的关于理解与共情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至今,我们已举办四场活动,600余人次盲人朋友因为我们的活动走进影院。
作为一个记者,我深知媒体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近年来我们始终坚守公益属性,书写媒体担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公益品牌和栏目,《助你团圆》寻亲平台自上线以来,仅一年时间已征集线索600余条,助力43个家庭重聚;《清凉一夏爱心同行》免费为户外劳动者提供10万余瓶矿泉水,实现绵阳城区爱心冰柜全覆盖。这些数字背后,是传媒力量凝聚的善意,是城市文明的刻度,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不落下一人”的温暖注脚。
作为新闻人,可以做的远不止用笔揭示问题,我们可以用心去凝聚共识、用肩膀去扛起责任;努力创造更多打破壁垒、温暖相拥的“现场”,这,就是“从记录者到建设者”最生动的诠释!
经过激烈角逐,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雅琦获得三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