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陈霜月:一粒盐里的家与根
我是古蔺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霜月,今天,我带来的“道具”有点特别。它不是话筒,也不是摄像机,而是一粒盐,是一位老人用布满裂口的手,在一个酸菜坛上一点点刮下的盐霜。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追逐着“10万+”、热搜榜。而这粒盐,微小、沉默,甚至沾着泥土。有人会问:这样的“盐粒”,值得记者翻山越岭,值得镜头长时间地凝视吗?
2024年,我们中心拍摄《我的家乡是古蔺》系列短视频。其中一期,叫《回家,才能缓解融入骨髓的酸》。我扮演一个被都市压得喘不过气的游子。剧本上说:是街头一缕酸菜香,瞬间冲开了记忆的闸门。老一辈人说“三天不吃酸,脚杆打蹿蹿”。在古蔺,酸菜不仅是寒冬里的生存智慧,更是刻进骨子里的味觉密码。
第一次见到扮演我外婆的陈婆婆,是在拍摄现场。她正站在酸菜坛边,用指甲,一下,一下,刮着坛口厚厚的盐霜。那个动作,那个微微颤抖的弧度……让我想起童年,那个蹲在外婆脚边,仰着小脸,看她腌酸菜的小女孩。
拍摄开始,我们把镜头对准陈婆婆。突然!她的手指像被烫到一样,猛地绞住了衣角!不停地拧啊拧,拧出好多细小的、不安的皱褶……这和我的亲外婆,第一次被摄像机对着时,一模一样的局促。我和她努力的交流,让她放松,别紧张。
拍摄结束,告别时,陈婆婆像送别自家孩子一样,使劲往我们背包里塞东西——是她房前屋后自己种的橘子。丑丑的,小小的,表皮上还带着风吹日晒的黑结渣。我以为拍摄结束,我和她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今年的清明节,我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刚把车停在长满杂草的土坡上……我看到一个身影!一个无比熟悉的身影!是陈婆婆!她还背我们拍摄时的旧背篓!我赶紧摇下车窗,大声喊:“婆婆!婆婆!你还认得我不?我是拍捞酸菜那个!”她看到我笑嘻嘻地走过来,靠在我的车窗上。我告诉她视频很受欢迎,夸她演得好。她没有智能手机,也不懂网络,只是看着我一味的傻笑。忽然,她凑近了些,轻轻告诉我:“霜月啊,你晓得不?你跟我上海那个外孙女儿,像得很哩!一样活泼,一样高挑……”随后和我说:“你看,你妈妈在这里,我住那里。你回来看妈妈,也看到我。真好,真好啊……”
我愣住了,我在想我和她现在还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吗?也许这一刻,陈婆婆多了一个城里来的孙女,我多了一个教我捞酸菜的外婆。好像外婆,母亲,我,祖孙三代在这片山坡完成了一次无声却无比温暖的“重聚”。
短片播出一段时间里,好多同事朋友问我:“霜月,视频里这位婆婆,真是你亲外婆?”其实,我的外婆早已离我而去。拍摄时,我早已把陈婆婆当成了亲人。甚至片中那句方言——“鬼姑娘!”这是我外婆在世最爱叫我的昵称,意思是“淘气丫头”,里面全是疼爱!
谁能想到?这句土得掉渣的方言,却在弹幕里引发连环效应——天南地北的游子纷纷拼出自家老人的专属昵称:幺儿、外孙儿、乖孙儿……那一刻,我们真切触动了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那份关于“家”与“根”的共同情感。
几个月后,《捞酸菜》这部作品荣获“学习强国”2024年冬季全国优秀作品。让我更加确信: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这份源自泥土、连接血脉的真情。
后来,我们继续将镜头聚焦留守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在寒风中翻开春泥,履行着与土地亘古不变的约定。系列家乡视频《犁春田》又一次获奖,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最鲜活的新闻永远在田间地头,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来自烟火人间。今天,当您问我:“在这个时代,你还相信‘脚底板下出新闻’吗?”我的回答是:“相信!坚定不移地相信!”未来,无论面对任何风浪,我们依然会用朴素的语言、真实的镜头聚焦平凡的声影,记录下生命的微光,将那些深藏于平凡之中的“家”与“根”的故事,带给更多的人,让中华民族在奔跑时能拥有不断回望的勇气和温情。
我想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文明延续的精神密码。
经过激烈角逐,泸州市古蔺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霜月获得三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