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刘语珊:感受光 传递光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都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刘语珊,正如大家看到的,这是我第二次站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上一次是2017年,那一次的比赛虽没取得很好的成绩,却给刚成为记者的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之后的8年,我不停地收集着关于“好故事”的答案,今年也不例外。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今年我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去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进行一次深度回访,之所以是回访,那是因为在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时候,我得到了那个幸运的采访机会。
那一年,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志愿军老战士的回信,让老英雄们备受鼓舞;也在那一年,我亲耳听到了比各个电影中的“小鬼”还要小的“小鬼”们的故事。
“冰雕战士”周全弟、“活着的邱少云”涂博毅,奔赴朝鲜战场的那年他们一个不到16岁,一个只有19岁。我当然知道抗美援朝,知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我也知道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可是当历史事件中的人真正出现在我面前,记者同行们一定懂我那一刻的“百闻不如一谈”。
这是1950年,周全弟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战士,他告诉我:接到任务的那一天,他正在上海进行海上军事练习,到达东北出发朝鲜前,当地部队的战友们脱下了身上的棉衣转送给了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们。我知道长津湖战役中,我们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但我不知道: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战斗伤亡14000多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冻伤减员达到了兵团总数的22%。周爷爷告诉我: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他们最后连电影中的冻土豆都没有,饿了渴了就吃上一口雪,凭着必胜的信念苦苦坚守,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10个小时……72个小时。第四天冲锋号终于吹响,周全弟却没能再站起来。在那场战斗中,16岁的周全弟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四肢。
涂爷爷在另一个战场,他面对不是冰雪的包裹,而是烈火的炙烤。1951年,第四次战役打响,涂伯毅和组成的3人战斗小组,潜伏在一个小山坡上。当美军凝固汽油弹投下的那一刻,山坡上的树木、蒿草、连石头都在燃烧。涂爷爷告诉我,他来不及多想,只能把身上的手榴弹、子弹赶快扔出去,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石洞,立刻冲进去不停地打滚,不知道滚了多久才扑灭身上的火焰,等喘息过来,才发现全身火辣辣的疼,手指被烧卷曲了,脸上一碰湿漉漉的。那一天,那个英俊的少年,永远的变了模样。
而那一次采访的给我带来的震撼却只是开始。这五年来,我曾多次回访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去了解老战士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周爷爷写下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自理、继续学习、战胜困难,周全弟用数不清的日夜完成着一个又一个挑战,甚至用断臂抱起毛笔练习书法。他告诉我:小姑娘,不容易呢?一开始我只能把笔绑在断臂上,最基础的横平竖直我都练了两三年才做到…讲这些话的时候,周爷爷脸上满是轻松,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而我的心中却满是敬仰。在他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书法艺术,更饱含了战胜困难的决心,顽强拼搏的斗志,对党忠诚的信念,不忘使命的初心。
涂爷爷也一样,右边的这些照片就是他正在进行爱国主义宣讲的样子,这些年来,我总能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场合遇见涂爷爷,他也总是在激情昂扬的宣讲着。
不止他们,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如他俩一般的积极向上的老战士还有不少,他们还组成了“老战士宣讲团”,我知道大家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勉励更多的年轻人,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所以今天除了这幅字和这些照片,我也把周爷爷和涂爷爷的话带到了现场,我们一起听听吧。
抗美援朝老兵 周全弟:我是这样想的,爱党敬党跟党走,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为党到底。
抗美援朝老兵 涂伯毅:人活着就得要工作,我觉得应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被纳入其中。2025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无数先辈以自身为器,承载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我想如此一般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感受光、传递光,记者是拥有温暖力量的微光。我期待着与周爷爷、涂爷爷、与更多的老战士们下一次的深度交谈,也会努力把更多的“好故事”讲给大家听。
经过激烈角逐,成都市新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语珊获得三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