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戏痴”的川剧梦:广元戏曲人用热爱与坚守,非遗传承有了“双向奔赴”
他爱这高亢的唱腔,字字句句如珠玉落盘,道尽人间悲欢,引起内心强烈共鸣。
他爱那华美的戏服,水袖翻飞间,似有巴山夜雨簌簌而下,唤醒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
他更爱这项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守正创新,保留最精华的艺术,不断融入创新表达。
他是解贻钧,19岁,深爱川剧10年,即将踏入四川音乐学院,开启大学生涯。
解贻钧和小梅花川剧社在台上表演。受访者供图
“蜀戏冠天下,川剧正当时。惟愿中华艺术繁花似锦,惟愿川剧艺术熠熠生辉。”这是解贻钧在读高中时写下的文字,字字滚烫。
在一代代广元人守正创新的传承中,川剧与豫剧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绽放出新时代的芳华,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化作生生不息的艺术之火、戏曲之魂。
热爱·薪火相传
8月3日的广元,热气蒸腾。位于老城的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排练馆,却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乐师们排练川剧《风波亭》配乐。
斑驳的墙面、暗红色的座椅仿佛在无声诉说时光变迁,唯有舞台上下那方寸之地,被灯光温柔拥抱。演员与乐师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全部身心都交付给正在排练的川剧《风波亭》,力争以最完美的状态迎接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
在众多身影中,有一道专注的目光来自台下——那是解贻钧,不折不扣的小“戏痴”。
解贻钧的外公是川剧演员,他从小就被川剧吸引。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像一粒种子,悄然落进他的心田。初中他加入东城实验学校的小梅花川剧社,跟随专业老师学习,爱上了这门传统文化。
身着戏服的演员在台上排练。贾佳 摄
小梅花川剧社由学校音乐老师、戏曲爱好者夏菁负责。初期鲜有人问津,如今每年有70多个学生加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热爱戏曲的新生代,参加过省、市、区多项活动,曾获得省级一等奖。
解贻钧至今记得,2023年“五·四”青年节,在广元中学读高中的他与小梅花川剧社的学弟学妹们同台演出,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成为存留在每位演员心中的感动。
学艺路上,解贻钧遇到许多“临时师傅”,很多来自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其中教他变脸的老师,是他第一位师父的学生。
缘分交汇,仿佛冥冥中的安排,让川剧的血脉在一代代广元人之间悄然延续。
对解贻钧而言,川剧不仅是爱好,更是一份与未来自己的约定——尽自己所能,传承与创新发展川剧。
发展·弦歌不辍
7月31日,川剧《风波亭》的“老艺术家”演职团队迎来了新面孔——新加入的竹笛表演者李欣泽。
“川剧的节奏变化和器乐声调很吸引我。”25岁的李欣泽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以前常参与民乐表演,初次接触戏曲,就萌生了热爱。
李欣泽和解贻钧的感受不谋而合,观看过戏曲文化演出的人,很难不爱上这项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川北幼专、万达实验学校,演出中,川剧、京剧、豫剧戏曲联唱,唢呐演奏、戏曲舞蹈、二胡独奏、折子戏等精彩节目轮番登场,老师和学生们震撼不已。
自2014年起,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开展“戏曲进景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共计千余场。“我们还会持续有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文武说。
年轻力量的加入、演出中观众席上渴望的目光,让文武振奋,作为为戏曲奉献了半辈光阴的“老艺术家”,文武不仅耕耘在戏曲演出一线,也致力于培养新生力量,曾经也是小梅花川剧社的教师。
小梅花川剧社负责人夏菁已调职到北街小学,她正在筹划再设立一个川剧社。
台下,热爱的故事道不尽;台上,也有新鲜血液的传承接力。
坚守·戏比天大
演员们的戏服已被汗水浸透,在脊背上勾勒出深浅不一的“地图”。乐师们的手指在滚烫的琴弦上翻飞,汗珠不断滑落,在水泥地上溅起小小的“音符”。
每个高难度动作都反复练习。贾佳 摄
然而,闭上眼睛,风扇转动的声音渐渐消失,只闻鼓点铿锵,胡琴悠扬,唱腔高亢又饱含深情。
“戏比天大。”文武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在场演职人员的心声,更道出了近80年来,广元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变的精神内核。
1951年,广元川剧团应运而生。两年后,广元豫剧团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春风中宣告成立。两团在时代浪潮中合并为广元市艺术剧院,继而蜕变为如今的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
岁月里,广元群星璀璨:豫剧团有国家一级演员李国珍独领风骚,川剧有以何海龙、虎叙龙、田文龙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400余位优秀的演员和乐师,既在城市剧场中献艺,又不辞辛劳上山下乡,将戏曲传统文化的艺术种子播撒在广元每一个角落。
戏曲人才是传承城市文脉、彰显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核心资源,广元市从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演出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入探寻,不断加强传承与创新。
时代更迭,一部部精品力作在这里诞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红色革命题材豫剧《烽火情缘》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精神;历史题材川剧《蜀道翠云》娓娓道出翠云廊何以成为现今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的故事;现实题材川剧《蜀道行歌》让蜀道上的文化、历史、景观活起来……
古老戏曲艺术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记者手记:
《风波亭》通过川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刻诠释“精忠报国”的赤诚与浩然正气。戏的精神与戏曲人的精神此刻重合在了一起。
84岁的川剧老艺术家杨昌林早已退居幕后,此次被邀请指导《风波亭》的排练演出,他专注观察每一个表演、每一处舞台细节,精益求精追寻更高的进步,诠释戏曲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广元戏曲艺术家的坚守令人动容。这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信念,更是一种热爱可抵万难的伟大精神。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正迎难而上,寻求长久的传承发展之道。
随着老艺术家的逐步落幕,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走上舞台?如何在创新中保持艺术本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方能构成川剧传承的良性生态。
戏曲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创新表达,坚守而不保守,创新而不失本,才能更加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要开辟更开放的传播路径。从剧场到幕后,从线下到线上,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边界,利用新媒体传播,让舞台背后的故事得以展现,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而“高温排练”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将幕布后戏曲艺术家的深情坚守带入众人“眼前”,只有千锤百炼的淬炼,才有厚积薄发的惊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