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的28年农技笔记——“橙”就27万亩雁江蜜柑出川闯世界
清晨七点多,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的果园里还浸着露水,杨勇已经举着修枝剪站在柑橘树下。“剪枝要像给娃娃理发,该剃就要狠得下心!”他嗓门洪亮,围着的农户们哄堂大笑。这个皮肤黝黑的“土专家”,在雁江的坡坡坎坎上守了28年,把曾经几毛钱一斤的“土疙瘩”蜜柑,变成了远销海外的“金果果”。
如今雁江27万亩柑橘园里,藏着他最骄傲的答案——这里的果子,能错峰上市、能电商飞单、能漂洋过海,硬是在四川柑橘扎堆的赛道里,跑出了不一样的“雁江速度”。
杨勇查看柑橘树。
技术流上线:58个品种试出“错峰王”
“早年的蜜柑,真的是愁人!”杨勇站在柑橘园内,指尖捻起一片老蜜柑叶,“生产方式落后,虫害多、容易遭旱,丰收了也才几毛钱一斤,农户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钱还不够买肥料。”1997年刚当农技员时,他跑遍雁江的山坳,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劳而不获”的无奈——虫害来了成片死,天旱了挂果稀,老品种蜜柑像是被钉在了“品质不优”“高产低价”的死胡同里。
就在杨勇和乡亲们深陷困境、苦寻出路之际,雁江区委、区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带来了破局的希望。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选派农技骨干“走出去”学习的政策,杨勇获得了去省农科院学习的机会。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与支持下,杨勇开始了他的快速成长之路。
“专家说新品种柑橘能亩产万斤,我当时眼睛都直了!”杨勇记得那天下午,他攥着笔记本追着专家问了很久,“原来不是土地不顶用,是品种没选对!”回来后,他像着了魔,把省农科院的技术手册翻得卷了边,连吃饭都在琢磨“如何让雁江的土地长出‘金果子’”。
培训归来,杨勇第一时间向区里汇报了学习成果和引进新品种的构想,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认可与全力支持。2012年,区委、区政府要在中和镇建柑橘精品示范园,杨勇主动请缨。
杨勇查看柑橘树。
“当时就一个念头,把好品种、好技术带回雁江。”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果园,光是试种品种就引进了58个,从开花到结果全程记录,试种就像“选秀”,哪个抗冻、哪个甜度高、哪个能错开上市高峰,都记在厚厚的台账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筛选,晚熟血橙脱颖而出——这个能在次年3-5月上市的“错峰王”,完美避开了柑橘销售旺季,地头价能卖到10元一斤。
“老品种蜜柑几毛一斤都没人买的时候,引进的新品种已经供不应求了!”杨勇算起这笔账格外带劲。如今,中和镇的示范园,连片的血橙树枝繁叶茂,套袋的果实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这技术不是凭空来的,是58个品种试出来的,是无数个日夜熬出来的。”
成片的柑橘树。
抱团冲业绩:从“单打独斗”到27万亩“柑橘海”
然而技术突破的红利,终究需要产业的凝聚力来承接。“单打独斗的年代,就算种出好果子也卖不上价。”杨勇还记得,2015年脱贫攻坚关键期,雁江蜜柑规模虽已不小,但散户种植就像“散沙”,有的农户丰产不丰收,有的还在为销路犯愁。
改变始于2019年。在雁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杨勇牵头成立了雁江区长寿柑橘协会,抱着“就想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想法,杨勇鼓励柑橘种植户加入协会。
“协会可不是空架子。”在丰裕镇高洞村的柑橘现代农业园区里,杨勇算起了加入协会后的好处:“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种植户的柑橘销售额大幅增长!”这背后,是协会推行的“全流程跟踪服务”——从土壤改良到花期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摘标准,杨勇带着技术团队跑遍了雁江的柑橘园。
杨勇和种植户查看柑橘树。
数字见证裂变:协会会员单位从零猛增到180多个,会员飙升至800多名,覆盖中和镇、丰裕镇、丹山镇等核心产区,27万亩果园连缀成一片望不到头的“绿色海洋”,年产量60万吨,总产值突破60亿元!
如今,雁江柑橘已形成“早中晚”搭配的品种矩阵。早熟的“雁媛”10月就能抢鲜上市,避开霜冻危机;中熟品种衔接供应;晚熟血橙压轴登场,能扛到次年3-5月上市,在四川柑橘集中上市的11月至次年2月,硬是挤出了独一份的“错峰黄金期”。杨勇站在山顶俯瞰,连片的果园在阳光下泛着绿光,“这27万亩不是数字,是800多户会员的饭碗,是更多乡亲的希望。”
协会的作用还在延伸。从推动“雁江蜜柑”地理标志使用,到推广标准化生产,再到指导企业申报出口备案,杨勇想得很远:“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抱团闯市场,让大家都能吃上‘柑橘红利’。”
破圈新姿势:从“几毛贱卖”到快递跑出国
可再硬的拳头,也得砸准市场的门板。早年丰产烂市的记忆,依然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有好货藏深闺,比没货还憋屈!”杨勇最懂这种痛。以前的雁江蜜柑就像“养在深闺的姑娘”,明明口感不错,却因没名气、缺渠道,丰收时只能几毛一斤贱卖。看着其他地方柑橘通过电商火遍全国,他急得睡不着:“四川柑橘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咱雁江的果子也得喊出响!”
要让柑橘“喊响”全国,直播间就是新战场。在雁江区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的直播间里,杨勇正举着手机教返乡青年带货。“镜头要怼着果肉拍,咬下去时得爆汁!”他自己先示范,一口咬下去,橙汁顺着下巴流,围观的年轻人笑成一团。
杨勇和种植户查看柑橘树。
这两年,杨勇带着大伙玩起了“新花样”:把直播间设在柑橘林,让雁江蜜柑从枝头采摘到买家手里不超过48小时;计划给果子贴上涵盖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主体的“雁媛码”“雁江蜜柑码”等全流程溯源体系,未来消费者扫码可追溯柑橘全生命周期。数据最有说服力——雁江柑橘电商销售额从前年的1个亿,蹦到今年的6个亿,30%的果子靠快递飞向全国,这速度在四川丘陵地区的柑橘产区里,算得上“尖子生”。
更牛的是“出海记”。三年前雁江柑橘出口还是“零蛋”,2025年,雁江区新增出口备案基地面积1450亩,累积超20000亩出口备案基地的果实即将远销海外。
现在的雁江柑橘,再也不是“丰产不丰收”的老样子。杨勇领着协会搞“雁江蜜柑”品鉴会,在各地跑展会,连包装都换成了印着“雁江蜜柑”的礼盒。“别人卖果子,咱卖的是‘雁江味道’!”他站在堆满快递箱的仓库里,看着工人给箱子贴上印有“雁江蜜柑”地理标志的标签,眼里亮得很,“四川柑橘多,但能错峰、能上网、能出国的,咱雁江得算一个!”
记者手记
28载光阴,杨勇从一名基层农技员,蜕变为照亮雁江柑橘产业的“点灯人”。他脚下这片土地,以科技破土(58次试验炼成“错峰王”),以组织革新(协会抱团激活27万亩产业海),以销路革命(电商出海玩转全球市场),蹚出了一条“技术筑基、规模增效、市场引领”三位一体的丘陵农业现代化新路。这绝非一个人的独角戏,背后是像杨勇这样的“土专家”,把技术种进土里,把市场装在心里,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书写了一份写满智慧与韧劲的“雁江答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