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道孚“绿肺”:长江上游,一片湿地的生命复兴
七月底的鲜水河畔,粼粼波光层层荡漾;毗邻的道孚县城北侧那片新生湿地里,“草帽大姐”西日拉姆站在齐腰深的水中,镰刀划过处,丛生的水草应声倒下。身后还有7位村民正将杂乱的水草堆上三轮车——这是8天集中打捞以来的第30车。“以前这儿是砂石遍地的‘疮疤’,现在成了道孚人的‘绿肺’。”她抹了把汗,指向蜿蜒的木栈道。
高原落日下,三五成群的居民沿着栈道或漫步或跑步,孩童追逐着惊飞的水鸟,不少大妈倚栏摆拍“记录美好生活”……这处雅砻江流域鲜水河道孚县城段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即当地人口中的“湿地公园二期”,正吞吐着高原稀薄的氧气,将昔日千疮百孔的砂石滩化作生物多样性宝库。鲜水河左岸阶地的蜕变,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生态缝合”:从砂石疮痍到生命绿肺
谁能想到,这方占地253亩、道孚县城近郊最富生机的“会客厅”,在两年前,还是砂石裸露、尘土飞扬的采砂坑凼?“十多年私挖乱采,水土流失严重,砂石灰层乱飞,岩层曝露难看。”道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扎西彭措指着眼前美景感慨,“二十多年前,我刚到道孚工作,这一带几乎不见绿色不见树。”
西日拉姆的记忆中有着同样的“疤”。作为鲜水河镇孜龙村村支书,她亲历过这片土地的斑驳,也了解这里曾是村集体的“心病”:“全是砂石沙地,连水都没有,风沙漫天,耕地和村头用水靠孜龙沟,但暴雨一来又常闹泥石流。”足球场大小的砂石滩地,是经年累月私挖乱采、粗放发展刻下的生态伤疤。
改变始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认。道孚生态环境局局长丹增介绍,2021年在国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引下,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号角吹响,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道孚县,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伤痕,开始酝酿一场“生态缝合”的“愈合术”——
当《雅砻江流域鲜水河道孚县城段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挤进省级生态项目储备库时,没人料到总投资2558万元的工程会这么快落地。2022年9月,“湿地公园二期”动工,其中2220万元中央及省级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精准锚定生态治理,33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则用于打造惠民设施。目标直指: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治理是场系统工程。技术团队创造性地采用“自然疗法”,利用采砂形成的洼地构建四级净化系统:30立方米的污水预处理池如“生态胃袋”先行“拦截”消化污染物,36立方米的沉淀池沉降泥沙“静置”,5000平方米潜流湿地化身巨型“生态滤芯”,18600平方米表流湿地中芦苇丛吸附重金属,最终77798平方米的稳定塘漾出清波。
层层净化后,引自孜龙沟的水流与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经“湿地公园二期”获得新生,最终汇入鲜水河。“施工时在坑底铺防渗膜,覆上两米厚腐殖土。”全程参与项目的道孚生态环境局生态科负责人叶祥超欣喜于,技术方案中“蜜源植物+鸟嗜植物”的生态链构思已成现实:沙棘丛里筑巢的棕颈雪雀啄食着芒苞草籽,沉水区的穗花狐尾藻间游动着土著裂腹鱼。
站在湿地中央的生态监测塔“树之塔”下,扎西望着钢构穹顶泛起的微光道:“当年栽下的云杉苗,如今已亭亭如盖。”而站上十米高的“树之塔”,可东望麦粒山雪峰,西瞰湿地全景,沧桑巨变尽收眼底:表流湿地如翡翠镶嵌,潜流湿地隐于葱茏草木,两条“哈达”造型的景观带飘逸灵动……曾经破碎支离的河岸线已被绵延绿意缝合。
最新监测显示,“湿地公园二期”每日可净化约60吨生活污水,相当于县城日均排污量的百分之三。此外,道孚县空气优良率长期保持100%,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水质均达I类标准。
“绿意生金”:生态福祉照进百姓日常
下午五点,“湿地公园二期”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栈道上散步的老年人、草地上“耍坝子”的大家庭、取景拍摄的游客络绎。夕阳给“绿肺”镀上金边,尼马泽绒快要结束一天的巡查,这位30岁的孜龙村青年如今有双重身份:农民与湿地管理员。“月工资5000元,顶过去大半年种地收入。”他展示手机里的运维群,“夏季清杂草,冬季防砍伐,全年巡查提示告诫:勿下水。”
湿地运维由孜龙村集体负责,创造了7个稳定岗位。夏季清理水草时,道孚生态环境局还提供1至2万元不等的专项费用,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参与打捞。而更早的建设阶段,孜龙村50多户村民便轮流务工,每人日薪150元,间隔持续近3月,累计获得劳务收入10万余元。“村集体还获栈道补偿款7万元,户均分得几百至数千元。”西日拉姆翻开村委会账本。
生态账本正在转化为共富账单。她指向湿地边缘:“我们打算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搭建藏式帐篷营地,计划销售自制酸奶、青稞咖啡、豌豆凉粉各种各样的特色有机产品。”丹增透露,远不止于此,未来还计划在湿地范围内引入招商项目,进一步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与乡村全面振兴。
生活品质的跃升则惠及了更多的道孚人。如今,“湿地公园二期”与县林草局早年修建的“湿地公园一期”首尾相连,形成栈道绿廊构成的总长约6公里的亲水空间。退休居民梁桂花感触尤深:“以前气候特别干燥,现在湿润多了。水质、居住环境都越来越好,带孙子散步也有了好去处。”居民曾清福热衷清早来此散步,“空气温度湿度都太巴适了,年轻人跑步锻炼的也多了起来”。
远处,松杨交织的绿色长城绵延至雪山脚下。这一抹抹来之不易的绿意,正悄然绘就道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底色。如今,更宏大的愿景已然萌芽,道孚的探索步履不停。丹增指向远方:“三期项目已在规划中,将与康巴植物园衔接,打造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区。”同步推进的,是道孚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一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正加速融入发展蓝图。
创新的脉动,同样在制度层面奔涌。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甘孜州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战略部署,在此找到了生动注脚:
今年,道孚县严控“两高一低”项目上马,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全力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投入818.4万元在扎坝片区荒坡栽植红菌杉3100亩、18.6万株,未来科学测算的碳汇交易收益或将精准反哺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效运维。
在长江上游的生态版图上,这片曾历经沧桑的土地,正以湿地为笔,饱蘸生态活水,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新篇。每一株摇曳的水草、每一只翱翔的飞鸟、每一张洋溢幸福的笑脸,都成为高原儿女献给母亲河的赤诚答卷。
评论